中祀
群祀
方伎
朝貢
餼廩
中祀
祭嶽鎮海瀆
祭嶽鎮海瀆
光緒元年,敕加福建台灣海神“敷仁”封號,並於安平海口建廟;列入“祀典”,春秋致祭。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四十二。
群祀
直省山川諸祭
直省祭厲壇
直省禦災扞患諸神祠廟
昭忠祠
直省昭忠祠
功臣專祠
直省功臣專祠
直省山川諸祭
乾隆五十二年,以台灣官兵渡洋穩順,敕加天後“顯神讚順”封號。
五十三年諭:‘沿海處所敕建天後神廟,屢著靈應。而福建湄洲係神原籍,現在台灣大功告成,仰荷神庥,疊昭靈貺;允宜特著明禋,用彰崇報。嗣後該督、撫於天後本籍祠宇,春秋二季敬謹官為致祭,以隆祀典而答嘉庥;仍交該部載入“祀典”’。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四十三。
直省祭厲壇
光緒元年,敕封福建台灣嘉義縣綏靖城隍之神。
十一年,敕封福建台灣澎湖靈應城隍之神。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四十四。
直省禦災扞患諸神祠廟
乾隆五十三年諭:‘據福康安等奏:凱旋官兵分起渡洋,內福州駐防一起官兵在鹿仔港更換大船、候風放洋,有領催蘇楞額等乘坐哨船已至港口、未上大船,陡起風暴,飄至大洋;正在危急,忽有異鳥飛集船頭,船戶等謂得神佑,必無可虞。適於黑水洋遇見他船兵丁等救護過船,見原坐船下有數丈大魚浮出水麵,原船登時沉沒等語。此次派往台灣剿捕官兵及運送錢糧、鉛藥等項渡洋,多獲平穩;前次福康安自崇武澳放洋前抵鹿仔港,千裏洋麵,一晝夜即已遄達:皆仰賴天後助順,靈應垂庥,實深欽感!茲福康安等奏福州駐防官兵內渡船隻在港口被風,遇危獲安,疊征靈異;允宜增益鴻稱,封崇號。著於天後舊有封號上加增“顯神讚順”四字,用答神庥而隆妥侑’。
又諭:‘沿海處所敕建天後神廟,屢著靈應。而福建湄州係神原籍,現在台灣大功告成,官兵凱旋一路遄行安穩,仰賴神庥,疊昭靈貺;允宜特著明禋,用彰崇報。著翰林院撰擬祭文發往,嗣後該督、撫於天後本籍祠宇春秋二季,敬謹蠲潔,讀文致祭,以隆祀事而答嘉庥;仍交該部載入“祀典”’。
又諭:‘據李奉翰奏:清口惠濟祠天後神廟歲時報祭,未著祀典;請一體頒發祭文,於春秋二季致祭等語。前因派往台灣官兵渡洋穩順,仰庇神庥,特於天後封號上加“顯神讚順”四字,並令在莆田湄州本籍祠宇春秋致祭,以彰靈感。今清口惠濟祠供奉天後神像,屢著靈應。本年河流順軌,運道深通,自應一體特著明禋,以光祀典。著交翰林院撰擬祭文發往,於春秋二季令地方官虔誠致祭;並著李奉翰將新加封號四字敬謹增入神牌,俾河工永慶安瀾,益昭靈貺’。
嘉慶五年諭:‘沿海地方崇奉天後,仰承靈佑昭垂,曆征顯應。現在各洋麵巡緝兵船及商船往來,均賴神力庇佑。著該衙門再擬加增四字,並著翰林院衙門撰擬祭文,即交此次冊封琉球國正使趙文楷齎往福建,敬謹致祭’。
又,加封天後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讚順、垂慈篤祜天後之神”。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四十五。
昭忠祠
雍正二年諭:‘朕惟“周禮”有司勳之官,凡有功者書名太常,祭於大烝。祭法曰:“以死勤事則祀之”;凡以崇德報功,風勵忠節也。我太祖高皇帝肇造鴻圖、太宗文皇帝式廓區夏、世祖章皇帝奄有萬邦,自創業以至定鼎,將帥之臣致命立功者不少。聖祖仁皇帝臨禦六十一年,中間殲滅三逆、永清朔漠以及平定西藏、台灣,雖天戈所指如疾風振槁,而師旅之臣捐軀馬革及守土之官見危授命者,所在多有。邇者青海蕩平、西域效順,然自用兵以來將土奮勇前驅,亦有歿於行陣者。此皆盡忠報國之臣,朕甚嘉之、亦甚憫之!當於京師建立祠廟,春秋妥侑,世世血食。其偏裨士卒力戰敵愾、舍生取義者,亦附列左右,用以褒崇大節、揚表芳徽,俾遠近觀聽,勃然生忠義之心,於治道亦有裨益。仍令翰林官纂其籍貫事跡,各為立傳,彙成一編,垂諸永久。九卿、詹事、科道悉心詳議具奏。欽此’。遵旨議定:交兵部詳考案卷,行文八旗、直隸、各省督撫,凡臨陣捐軀、守土授命之文武諸臣以及偏裨士卒赤心報國、奮不顧身者,將籍貫事跡詳晰繕冊具奏。其建祠之處,交兵部於京城內相度地方,鳩工庀材建立祠宇;製造神牌,恭請欽定扁額字樣,行令欽天監擇吉懸掛。將文武諸臣之位,安設正祠;偏將士卒之位,安設兩廡。入祠之日,太常寺前期奏遣大臣一人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祭祀事宜由太常寺豫備。每年春秋二祭,均由太常寺辦理。仍交翰林院詳稽“實錄”、“國史方略”、各館冊籍,移取兵部清冊,各為立傳,彙成一編,垂諸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