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飲饌篇(3)(2 / 3)

吃甲魚,憶吳曉鈴先生

讀李漁《閑情偶寄·飲饌部·肉食第三》“鱉”款,使我想起在五七幹校與吳曉鈴先生一起趕了幾十裏路去羅山縣城吃“鱉”(也叫甲魚或圓魚、俗稱王八)的往事。吳先生說甲魚的裙是它最好的部分,會吃者當吃其裙;還認為甲魚的最好的吃法是做羹,營養最豐富--《閑情偶寄》中李漁引古人詩“嫩蘆筍煮鱉裙羹”也特別稱讚“鱉裙羹”,真乃“英雄所見略同”。那次“盛事”我已在《評點李漁》一書中記述,此不詳說。現在談談與吳先生的其他幾次交往。

吳曉鈴先生(1914-1995)原籍遼寧綏中,自幼隨父居住北京。早年就讀於燕京大學,得鄭振鐸先生小說戲曲文獻、版本目錄學方麵之真傳,後轉入北京大學師從胡適之、羅常培、魏建功諸先生,在音韻、訓詁、校讎、考據之學等方麵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我國著名的古典戲曲和小說研究專家。

吳先生不但古典文學(尤其是戲曲)學問做得好,小品文寫得漂亮,而且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家,北京有名的飯館,什麼全聚德、萃華樓、東來順……他吃遍了。他下飯店,不光吃飯,還要深入後廚,與大師傅切磋廚藝,許多名廚都是他的好朋友。文革結束不久,具體時間我記不清了(吳先生任北京市政協委員的時候),有一次他告訴我,現在的食品質量和飯店服務比以前可差多了。日本朋友來京,他在全聚德請客,對貴賓誇耀:“這是我們最好的飯店,其烤鴨脆香可口,冠蓋京華。”不想話音剛落,烤鴨上來,鴨肉不但片得太厚,個別的還難以咬動。他頓時覺得很沒麵子。送走客人,他把服務員叫來很沉痛的說:“本來我最喜歡你們的烤鴨,可今天是怎麼了?沒有想到你們給外國客人留下這麼不好的印象。你們的經理是我的朋友,我為你們難過。”事後全聚德經理專門到吳先生家賠禮道歉,並且又特地請吳先生光臨烤鴨店指導。這件事的前前後後,好像吳先生曾撰文發表在《北京晚報》上。

吳先生文雅而幽默,平易近人又熱情好客。他平生最喜歡做的事大概就是結交朋友,尤其在演藝界,有不少莫逆之交,如馬連良、郝壽臣、侯寶林等許多著名表演藝術家,電影演員王曉棠言小朋夫婦等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這些表演藝術的頂級行家遇有舞文弄墨之事,常常苦於筆澀而求助於吳先生,而他也總是爽快受命,並且每每完成得十分漂亮。文革時馬連良作為罪名之一受到批判的那篇有關《海瑞罷官》的文章(可能1962年發表於《北京日報》或《光明日報》),實出自吳先生之手,為此,他也陪著挨了不少批鬥。吳先生同現代京劇《沙家浜》中飾演胡傳魁的著名演員周和桐也是好朋友,在信陽五七幹校時,特地買了一斤信陽毛尖托回京探親的同誌帶給周和桐,那天我在現場,他把寫在茶葉包裝紙上的一句話指給我看,還模仿胡傳魁的腔調念道:“喝出點兒味兒來”--熟悉《沙家浜》的人一看就明白此話乃由胡傳魁的台詞化來。吳先生還有許多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兼課時的學生,如王金璐等,師生情誼甚篤;甚至未曾經他授課的一些梨園名角也尊吳先生為老師,一提起或一見到他,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像梅蘭芳的入室女弟子言慧珠,對一般人可能顯得傲氣,但在吳先生麵前,則以“學生”自稱。聽人說,文革前一次盛夏,吳先生在青島海水浴場沙灘上漫步,突然一位穿著鮮豔泳衣的漂亮女士,大老遠喊著“吳老師吳老師”,急速跑來,熱情握手,噓寒問暖。一時,沙灘上眾多目光皆聚焦於此,且驚奇不已。誰知在青島沙灘上海浴的眾人之中亦有不少識者,他們悄悄指著這位女士喃喃歎曰:嗨嗨,嗬嗬,這不是言慧珠嗎!不錯,她正是京劇四大須生之一、言派創始人言菊朋的女兒,紅遍全國的上海京劇院女演員:言慧珠。用今天的話說,她可是個“大腕兒”、“明星”乃至“巨星”。當時還不像現在這樣瘋狂追星,也沒有現在的所謂“追星族”;倘擱在今天,青島海灘上不圍得裏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才怪!但是沒有幾年,悲劇發生。文革中,言慧珠無法忍受迫害而自掛白綾,結束了四十七歲的美麗生命。一代名伶隕落,吳先生聞知,心潮起伏,難以平靜,痛惜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