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飲饌篇(2)(3 / 3)

這些論述,可謂絕妙!李漁把食物之美、食物之何以美、人怎樣創造了它們的美以及人如何享用它們的美等等,一一描述清楚、揭示明白,直達其最精細之處、最要緊之處,簡直無以複加。我們可以拿著李漁的這些文字驕傲地對西方人說:請看,這就是中國的美食實踐和美食理論!

中國的美食和飲食美學,是中國的國寶之一,其價值之高,不亞於中國的繪畫、中國的書法、中國的戲曲、中國的武術……

中國美食中,關於肉食做法多種多樣,蒸、煮、燜、烤、煎、烹、炸、炒……各有其妙,而其中炒更具特色--炒肉絲,炒肉片,炒鱔絲,蔥爆羊肉……樣樣都能鉤出人的饞蟲兒。這裏不妨多介紹一點關於炒的知識。

王學泰在2006年6月的一次講演中,特別說到“炒”的中國傳統特色:不僅歐美沒有“炒”(西洋烹飪中saute實際上是指“煎”,有的譯作“炒”是不準確的),就是日、韓這些漢文化圈中的民族也沒有“炒”。炒最初的含義是“焙之使幹”(其聲音如“吵”,故名),後來才專指一種烹飪法。它的特點大體有三:一是在鍋中加上少量的油,用油與鍋底來作加熱介質,“油”不能多,如果多了就變成“煎”了;二是食物原料一定要切碎,或末、或塊、或絲、或條、或球,然後把切成碎塊的各種食物原料按照一定的順序倒入鍋中,不停攪動;第三才是根據需要把調料陸續投入,再不斷翻攪至熟,也就是說食物是在熟的過程中入味的。“炒菜”包括清炒、熬炒、煸炒、抓炒、大炒、小炒、生炒、熟炒、幹炒、軟炒、老炒、溜炒、爆炒等等細別。其他如燒、燜、燴、燉等都是“炒”的延長或發展。炒濫觴於南北朝,最早記載於《齊民要術》,成熟於兩宋,普及於明清。明清以後炒菜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用以下飯的肴饌,人們把多種食品、不論葷素、軟硬、大小一律切碎混合在一起加熱,並在加熱至熟中調味。這種混合多種食物成為一菜的烹飪方法在西洋是不多見的,隻有法式燴菜類才有把葷素合為一鍋的做法(這有些像我們古代的羹)。炒菜的發明使得我們這個以農業為主、基本素食的民族得以營養均衡。

學泰對李漁也很推崇,他在講演和著作中,不少地方引述李漁,例如“東坡肉”的命名,即從李漁的話談起。

就學問之寬博、涉獵之廣泛和幽默感而言,今日之學泰,有當年李漁之風;而學泰更儒雅,更學者化。

羊大為美

羊是人們的一個重要肉食來源,特別是信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兄弟。

李漁《閑情偶寄·飲饌部·肉食第三》中雖反對宰割牛犬,但明確把羊作為食物,說:“羊肉之為物,最能飽人,初食不飽,食後漸覺其飽,此易長之驗也。凡行遠路及出門作事,卒急不能得食者,啖此最宜。秦之西鄙,產羊極繁,土人日食止一餐,其能不枵腹者,羊之力也。”

羊的馴化在我國也有較早的曆史。據考古資料,河南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羊的牙齒、頭骨和陶羊頭,距今約八千年前;而稍晚一些,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羊頭骨,距今也有七千多年。在我國古代,羊一方麵用作肉食,另方麵還用於祭祀和殉葬。《詩經·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夏小正:二月》:“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養也。言大羔能食草木,而不食其母也。羊蓋非其子而後養之,善養而記之也。或曰:夏有煮祭,祭者用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