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還想贅言幾句。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一書自序中曾說:“藝術使現代男人有了性的意識。對於這點,我毫無疑義。先前是藝術,後來變為商業性的利用,將女人的全體直到最後一條的曲線和最後一隻染色的腳趾為止,完全開拓起來。我從未見過女人的肢體經過這樣的商業性開拓,而我並且很奇怪何以美國女人竟肯這樣馴服地聽人家去將她們的肢體開拓到這個地步。”現代社會對“女人的肢體經過這樣的商業性開拓”和“商業性的利用”,是中國女人“纏足”的時代性發展。這是女人的悲劇,也是整個人類的悲劇。我們是否能夠從悲劇走向喜劇?
附錄:儀容美學
一
這裏所介紹的儀容美學,對於許多讀者來說可能是陌生的、甚至是聞所未聞的。的確,這是一個新學科,是剛剛建立或正在建立的學科。
這裏所說的儀容,指人的儀表、容貌;那麼,所謂儀容美學,簡單地說也就是研究人的儀表、容貌的美學規律的一個學科。
也許有人會說:儀容美問題不就是臉蛋和體態長得好看不好看、梳妝打扮和衣著服飾入時不入時的問題嗎?這也值得進行理論研究?
我想,問題絕非如此簡單。在所謂“臉蛋和體態長得好看不好看”(實際上這是儀容的“自在美”)和“梳妝打扮和衣著服飾入時不入時”(實際上這是儀容的“修飾美”)的背後,存在著一係列深刻和複雜的美學理論問題。譬如,你憑什麼說一個人的臉蛋和體態長得美或不美呢?假如非洲的黑種人選出了自己的美男子或美女,那麼白種人或黃種人是否也同樣感到美呢?反過來,白種人和黃種人的美女必定會得到黑種人的認可嗎?儀容美僅僅是一個形式美的問題嗎?大漢奸汪精衛外表看來的確長得挺“帥”,是否可以說他的儀容就是美的呢?他的醜惡靈魂對其儀容美醜有無影響?在什麼意義上有影響?有多大影響?人需要對自己的儀容進行修飾(化妝和衣著)嗎?如何修飾?非洲本戈部落的美女往往飾以鼻環和唇環,為什麼現代的西方人或中國人並不覺得美?即使同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青年,甲與乙穿同樣款式的新潮服裝,為什麼甲穿起來人們覺得美,而乙穿起來卻不美?類似的問題還可以提出很多很多,而想給這些問題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恐怕需要進行專門的探討和研究。
可能還會有人說:對儀容美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也許是需要的,但是有必要建立儀容美學這樣一個專門學科嗎?即使想建立,它能獲得獨立存在的地位嗎?
建立儀容美學這一專門學科有無必要,絕不是憑哪個人或哪些人的主觀願望,而是依據:一、社會對它有無實際需要;二、它對社會有無積極價值。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人們的精神麵貌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的審美觀念、特別是人們對自身儀容的審美觀念變化尤其顯著。在我國曆史上,恐怕沒有哪一個時代猶如今天這樣普遍關注著儀容美的問題,不但青年人講求體形美、膚色美、儀態美,而且許多中年人和老年人也饒有興味地參加健美活動;不但女人們千方百計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而且男人們也越來越追求美的風度。商店裏化妝品琳琅滿目,新潮服裝日新月異。許多報刊(例如《中國婦女報》)越來越多地發表文章專談儀容美問題,越來越多的人要求了解和掌握有關人的儀表、容貌的美學規律,對於儀容的審美活動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樣,生活實踐本身要求建立一個專門研究有關儀容審美活動的學科,儀容美學於是應運而生。儀容美學絕不隻是解決人們進行儀容審美活動的技術性問題,它主要不是教給你如何化妝,如何衣著,如何佩戴首飾;它所做的,是從根本上幫助人們認識儀容審美活動的規律,以確立積極的儀容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儀容審美趣味。人們的儀容審美活動,看起來純屬個人愛好和興趣,實際上卻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和精神麵貌的重要標誌。身係獸皮、蓬首垢麵的原始人同美發華服的現代人,其文明程度固然有天壤之別;即使同是在現代,在不同的時期,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差異,其社會成員對儀容的不同審美追求,亦鮮明地表現出當時社會的精神狀態和心理麵貌。試比較一下“文革”期間大街上一律灰色中山裝與近年來人們五光十色的衣著,便可以想到其間社會精神麵貌的重大區別。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審美生活應該是豐富多樣、生機勃勃的,而不是枯燥單調、死氣沉沉的。關於儀容的審美更應該如此。一個社會應該對自己的成員進行審美教育,儀容審美是整個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涉及人數最多、涉及麵最廣的一個領域。建立儀容美學,加強儀容美學的研究,是整個社會審美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