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儀容篇(3)(2 / 3)

至於儀容美學是否可以獲得獨立的存在地位,這主要看它有沒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有沒有自己的專門任務。我認為,儀容美學有它特有的、別的學科所不能取代的對象,這就是前麵我們已簡略提到的人的儀表、容貌的審美活動規律。具體地說,儀容美學將要研究:什麼是儀容美,它的性質和特點是什麼,它有些什麼樣的構成因素,它是怎樣產生和形成的,它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它與其他的美(例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技術美等等)關係如何,等等。這是就儀容審美活動的客體方麵而言;如果從儀容審美活動的主體方麵來說,儀容美學還必須研究:人對自身儀容進行審美,同對其他審美對象進行審美,有什麼不同;對儀容進行審美時,主體受到一些什麼樣的因素的影響和製約;人們關於儀容美的觀念是如何產生、形成的,怎樣發展、變化的,等等。對於以上這些問題,一般美學(或者叫做總體美學)不作專門研究;而已有的其他分支美學(如文藝美學、技術美學)也沒有把它們劃歸自己的對象範疇。因此,隻有儀容美學來完成這項專門任務。

關於儀容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範圍,上麵我們作了大體劃分,並提到一些具體內容,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儀容美的性質和特點。現在就著重對這個問題加以闡發。

(一)儀容美作為自然美與社會美的統一

讀者諸君,當你觀看奧運會或亞運會體操比賽時,你肯定會讚歎運動員儀態、形體、動作的美。那麼,這種美僅僅在於他們的肉體形態本身呢,還是具有某種社會內涵?在我看來,恐怕兩個方麵的因素都有,而且是這兩個方麵的完美融合。人固然是一種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他必須有肉體的生理運行係統作為其生命活動的自然基礎;同時,人更是一種有生命的社會存在物,在他的肉體的自然形式後麵,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內容,正如馬克思所說,就其實質而言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正因為人不僅具有自然生命,而且同時具有社會生命,才使他高出於任何動物,成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因此,人的儀容美就不僅僅是自然的肉體生命的美,而且更是文化的社會生命的美;或者說,儀容美不僅是自然美,更是社會美,是自然美與社會美的統一。事實上,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議論人的儀表、容貌的美或不美時,常常並不單指其自然形態,而總是聯係其社會內涵。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辛勤勞動、卻不致令人精疲力竭那樣一種富足生活的結果,使青年農民或農家少女都有非常鮮嫩紅潤的麵色--這照普通人民的理解,就是美的第一個條件。豐衣足食而又辛勤勞動,因此農家少女體格強壯,長得很結實,--這也是鄉下美人的必要條件。”在這裏,農家少女的儀容美的重要標誌如“鮮嫩紅潤”等,就不僅是自然形態本身,而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內涵,是自然美與社會美的融合、統一。

(二)內在心靈美與外在形態美的統一

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都具有十分豐富的心靈世界和深刻的精神蘊涵。人們常說,比大海、比星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這是人作為社會生命載體的一個突出特征,也是人優於宇宙間其他事物、優於人之外的任何生命存在物的顯著標誌。一個缺乏精神蘊涵、內心空虛蒼白的人,我們會說他近於行屍走肉,就如同一個沒有社會生命力的植物人。反過來說,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他的肉體存在,他的儀表、容貌,他的形體、膚色、四肢、五官、毛發等等,都應該是他的內在精神的外在表現,都應該是他的心靈世界的感性形態。因此,人的儀容美,就絕不僅僅是人的肉體生命的外在形態的美,同時更重要的是他的內在精神的美、心靈世界的美,是二者的完美統一。我國清初的美學家李漁在談到女性美時,就特別重視內在的“態度”,他認為美女之所以“移人”、感人,與其說是因其外在“顏色”,還不如說主要因其內在“態度”,他說:“態之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豔者愈豔,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無情之事變為有情,使人暗受籠絡而不覺者。”李漁所說的“態度”主要是指內在風度、神韻、氣質,它“似物而非物,無形似有形”,它之在人身,“猶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可意會、感受,而很難“解說”。這種內在“態度”像光一樣照亮外在形貌,儀容美由此而產生。德國美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中曾這樣說:“不但是身體的形狀,麵容,姿態和姿勢,就是行動和事跡,語言和聲音以及它們在不同生活情況中的千變萬化,全都要由藝術化成眼睛,人們從這眼睛裏就可以認識到內在的無限的自由的心靈。”這段話主要談藝術美的產生,但借用它來說明儀容美作為內在心靈美與外在形態美相統一的特點,頗為恰當,即當“身體的形狀,麵容,姿態和姿勢”等等完全化為“內在的無限的自由的心靈”的感性形態時,這樣的儀容就是美的。譬如,一個少女的形體線條和動作姿態能夠傳達出溫情脈脈的情思,從而成為內在心靈的外在表現,那肯定會具有迷人的審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