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服飾篇(2)(3 / 3)

第三,從李漁對當時服飾流行風尚的“大勝古昔”的稱讚和“大背情理”的批評,我們可以看到李漁理論自身也有自相矛盾之處。一方麵,他看到了服飾風尚的流行有非人所能控製的因素,即所謂“並非有意而然”,“不知不覺”;另方麵,他又想以自己的批評力量,通過稱讚“大勝古昔”和批評“大背情理”去進行控製。而且,更為根本的問題是他的批評未必有道理。即以“水田衣”來說,也許並非如李漁所言“蓋由縫衣之奸匠,明為裁剪,暗作穿窬,逐段竊取而藏之,無由出脫,創為此製,以售其奸”,而是當時普通百姓審美心理潛移默化的變化使然。對於這一點,我倒是很同意黃強的看法,他這樣解釋“水田衣”的出現:“這種‘水田衣’排斥一統、單調、僵化、陳舊,追求多變、複雜、繁富、創新,體現了一種厭倦常規的心理,甚至是一種離經叛道的情緒。”

順便說一說,李漁談服裝美,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例如,他具有可貴的平民意識,總是從普通百姓的立場來說話,為普通百姓著想。請看這一段話:“然而貧賤之家,求為精與深而不能,富貴之家欲為粗與淺而不可,則奈何?曰:不難。布苧有精粗深淺之別,綺羅文采亦有精粗深淺之別,非謂布苧必粗而羅綺必精,錦繡必深而縞素必淺也。綢與緞之體質不光、花紋突起者,即是精中之粗,深中之淺;布與苧之紗線緊密、漂染精工者,即是粗中之精,淺中之深。凡予所言,皆貴賤鹹宜之事,既不詳繡戶而略衡門,亦不私貧家而遺富室。”

再如,他注意到衣服的審美與實用的關係。在《閑情偶寄·聲容部·治服第三》之“衣衫”條中,當談到女子的裙子的時候,一方麵他強調裙子“行走自如,無纏身礙足之患”的實用性;另方麵他又強調裙子“湘紋易動,無風亦似飄搖”的審美性,應該將這兩個方麵結合起來。

中國古代女子是穿高底鞋的

從“鞋襪”款,我無意間獲得了一個重要知識,即中國古代女子(至少一部分女子)是穿高底鞋的,這與西方女子穿高跟鞋相仿。過去我一直以為當下流行的女孩子或年青女人穿高跟鞋或高底鞋是從外國傳來的,我們的老祖宗從無此物;現在我發現,最晚在李漁那個時代之前(前到什麼時候說不準,大概不會在五代女子開始纏足之前),中國女子已經穿高底鞋(我猜想那高底鞋的跟也有點高,與高跟鞋相近)了。中國古代女子之穿高底鞋與西方女子之穿高跟鞋,從形式上看有點相似,但,我想她們的初衷大約是很不一樣的。按照西方的傳統,女子特別講究形體美、線條美,她們的胸部和臀部都要有一種美的曲線突現出來,而一穿高跟鞋,自然就容易出這種效果。這是她們的高跟鞋的審美作用。而按照中國五代女子開始纏足之後的傳統,小腳是一種美,而且愈小愈美。不但纏之使小,而且要用其他手段製造腳小的效果,於是高底鞋派上用場了:“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愈瘦,可謂製之盡美又盡善者矣”;有了高底“大者亦小”,沒有高底“小者亦大”。這是中國古代女子高底鞋的審美作用。我想,為了突現腳之小,若那高底鞋之跟也略高,效果會更顯著一些。這也是前麵我為什麼猜想古代女子高底鞋之跟也有點高的原因。

但是,我早已表明我的態度:纏足是對女子的摧殘;欣賞女子的小腳,是一種扭曲的、變態(病態)的審美心理。因而,我絕不認為古代女子穿高底鞋會有什麼美。同樣,如果現代女子穿高跟鞋有害健康的話,我認為女人付出這樣的代價製造美的效果是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