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服飾篇(1)(3 / 3)

今天的人們對於色彩學的一些基本常識大都比較熟悉,對於色彩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一些反應和效果也都略知一二。譬如,不同波長的光會使人感覺到不同色彩,而這些不同色彩又會引起人的不同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因此色彩的美感與生理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快感有關。色彩心理與年齡、與職業、與環境、與文化氛圍、與社會角色等等都有關係。色彩會使人產生冷暖感、輕重感、軟硬感、強弱感、明快感與憂鬱感、興奮感與沉靜感、華麗感與樸素感、收縮感與膨脹感,等等。李漁當然不會有今天人們的這些知識。但是,從他所謂麵色之“白”與“黑”與衣料顏色之“深”與“淺”,皮膚之“細”與“糙”與衣料質地之“精”與“粗”的關係來看,這個聰明的老頭兒已經悟出了對比色和協和色的巧妙處理,能夠影響人的美感。他知道:為了掩飾人的麵色之黑,要避免對比色,而用協和色。因為一對比,黑者愈顯得黑;若用協和色,則使人在感覺上模糊了臉麵之色與衣料之色的界限,黑者反而不覺得黑了。皮膚之“細”與“糙”與衣料質地之“精”與“粗”的處理是同樣道理。這樣處理的結果,從科學上講,人的麵色黑白與皮膚細糙沒有任何改變;但從主體生理和心理感受的改變所造成的美感變化來說,卻產生了不同審美效果。

關於服裝色彩問題我還要多說幾句。從《閑情偶寄》所涉及的有關服飾美的文字,我們看到李漁特別注意衣服的色彩美。在談“青色之妙”時,他提出要運用色彩的組合原理和心理效應來創造服裝美。請看下麵這一段不可多得的妙文:“然青之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數。但就婦人所宜者而論,麵白者衣之,其麵愈白,麵黑者衣之,其麵亦不覺其黑,此其宜於貌者也。年少者衣之,其年愈少,年老者衣之,其年亦不覺甚老,此其宜於歲者也。貧賤者衣之,是為貧賤之本等,富貴者衣之,又覺脫去繁華之習,但存雅素之風,亦未嚐失其富貴之本來,此其宜於分者也。他色之衣,極不耐汙,略沾茶酒之色,稍侵油膩之痕,非染不能複著,染之即成舊衣。此色不然,惟其極濃也,凡淡乎此者,皆受其侵而不覺;惟其極深也,凡淺乎此者,皆納其汙而不辭,此又其宜於體而適於用者也。貧家止此一衣,無他美服相襯,亦未嚐盡現底裏,以覆其外者色原不豔,即使中衣敝垢,未甚相形也;如用他色於外,則一縷欠精,即彰其醜矣。富貴之家,凡有錦衣繡裳,皆可服之於內,風飄袂起,五色燦然,使一衣勝似一衣,非止不掩中藏,且莫能窮其底蘊。詩雲‘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此獨不然,止因外色最深,使裏衣之文越著,有複古之美名,無泥古之實害。二八佳人,如欲華美其製,則青上灑線,青上堆花,較之他色更顯。反複求之,衣色之妙,未有過於此者。”在這裏,李漁談到可以通過色彩的對比來創造美的效果:麵色白的,穿青色衣服,愈顯得白;年少的穿它,愈顯年少。李漁談到可以通過色彩的融合或調和來掩飾醜或削弱醜的強度:麵色黑的人穿青色衣服則不覺其黑,年紀老的穿青色衣服也不覺其老。李漁談到可以通過色彩的心理學原理來創造衣服的審美效果:青色是最富大眾性和平民化的顏色,正是青色給人的這種心理感受,可以轉換成服裝美學上青色衣服的如下審美效應--貧賤者衣之,是為貧賤之本等,富貴者衣之,又覺脫去繁華之習但存雅素之風,亦未嚐失其富貴之本來。

在三百年多前的李漁那個時代,日常生活常常就是這樣被審美化的,李漁參與其中,並給予理論總結。李漁的這些思想,曾得到林語堂先生的稱讚,他在《生活的藝術》中引述李漁關於衣衫的一大段文字,說:“吾們又在他的談論婦女‘衣衫’一節中,獲睹他的慧心的觀察。”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李漁在論相體裁衣時,如前所述,其缺點仍然在於主要談麵色不談體型。其實,相體裁衣根本是要相人的體型裁衣;此外,還要相人的年齡、身份、社會角色、文化素養、內在氣質等等裁衣。離開這些談相體裁衣,總使人覺得沒有完全搔到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