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上,官員要經世濟民,行政與教育相連接,政治與道德不分家,形成中國式的政德合一、官德引領的特點。
因此,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需要道德複興,而道德複興首先需要官德複興。雖然道德文明是全民之事、全社會之事,但無疑領導的“為政以德”、率先垂範最為重要。因為, 官德對民德、民風的化育,具有關鍵的引領作用。
關羽,追隨劉備建立赫赫戰功,但工作也有重大失誤,如“大意失荊州”。這卻不影響他去世後,形象逐漸被後人神話,成為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經曆代朝廷褒封,聲名日益神聖,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佛教也高規格尊崇關羽,稱為“伽藍菩薩”。
諸葛亮成為後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備受稱頌。山東沂南縣磚埠鎮諸葛村建有諸葛亮故裏紀念館,占地麵積3360平方米,館內有諸葛亮塑像,還陳列著好些文物。平時不少人來參觀,管理人員說,每年高考前,很多人來求拜。
關公、諸葛亮,為何大受尊崇?
筆者在《有感而發》一書中寫過:“人成就大事業,千古流芳,原由頗多,然忠義才三者,不可或缺,無忠義,則無可立德,無德則難為楷模;無才則創大業不易,縱有忠義,亦為平庸之輩,難以流芳。縱觀曆史,武藝高強者,代代皆有,僅三國之時,亦非關雲長武藝最高;曆朝智謀卓絕者,大有人在,亦非諸葛亮最優。然,關公位尊為神靈,諸葛美譽為智聖,其因概述之,一者忠也,二者義也。試看三國之際,關公之威武,令敵聞風喪膽;諸葛之智謀,時人驚歎不已。其才能,絕非尋常之輩。三者兼備,遂使二公享譽神明。”
諸葛亮不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為官清廉。身居丞相要位的他,其廉潔從陳壽《三國誌》可見一斑:“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感慨著諸葛亮的操守,體味著“報國還傾忠義心”,體會著杜甫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想到每讀《出師表》的感動,自然想起白居易的“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油然而生出很多感想。
記不清多少次登泰山了,猶如讀一部不朽的經典著作,每一次開卷,都有收益。泰山頂上,大觀峰上唐玄宗“禦撰禦書”的《泰山紀銘》摩崖石刻高12.3米,寬5.3米,文章與書法都透著巍峨磅礴之氣。文中的“道在觀政,名非從欲”,讓人看了一眼,就記住了。為政之道,做官之德,從古至今,一直講究。當了官,貪婪地去滿足自己的欲望,那是自取滅亡,大奸臣、大賣國賊秦檜就是一個例子。
秦檜(1090—1155年),字會之,宋朝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人。他自幼聰明,勤奮好學,進士及第,飛黃騰達。他也曾堅持大義,金統治者“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京”。朝中百官商議,同意割地的有範宗尹等70人,秦檜等36人反對。
他還是宋體字的創始人。秦檜博學多才,書法頗有造詣。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用於印刷的字體。按一般的習慣,該叫秦體或檜體。可人們痛恨他這千古罪人,就把他創立的字體,稱為宋體。
曆史不會簡單地將功補過,一個人隻要變大節、缺大德,就是有過貢獻,也照樣牢牢地釘在恥辱柱上。《宋史》評價說:“檜兩據相位者,凡十九年,劫製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忘仇斁倫。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其頑鈍無恥者,率為檜用,爭以誣陷善類為功。其矯誣也,無罪可狀,不過曰謗訕,曰指斥,曰怨望,曰立黨沽名,甚則曰有無君心……”
秦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爭來個“中國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的永遠的頭銜,鬥來個遺臭萬年的不滅的惡名。
秦檜這政治鬥爭的“老油條”,在傳說中真的成了下油鍋的油條——民間用麵團捏成秦檜的樣子,丟入油鍋裏炸,用這“油炸檜”來解對秦檜之恨,後來演變成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