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伍未及問如何,忽聽“架橋”芳聲下,隨著李桂芳的一聲令下,肩扛門板的婦女們,紛紛跳河。簡直叫人不敢相信,轉眼間,一橋飛架河兩岸。
一個一個的婦女,站在河中,肩扛門板,聯接成橋。這些溫柔的肩頭,本該搭著丈夫的胳膊,本該伏著孩子的臉蛋,本該挑著家庭的美滿,本該扛著生活的幸福,本該依著未來的夢想。此刻,柔弱的肩膀,扛著剛強的門板,每一個肩膀,擔著愛黨的道義,每雙女人的腳,紮於大地的都是愛軍隊的根,每一個女人,都是一個愛國的橋墩。此時,浩然著信念之氣的女人,每一個,都是“金剛不壞之身”!
軍愛民,民擁軍,眼前邁步不忍心。槍林彈雨不曾讓我們的鐵軍卻步,麵對姊妹們搭築的人橋,腳步聲仿佛凝固了。
看到戰士們的不知所措,急了的李桂芳,驚天動地地呼喊:“同誌們,快過橋,時間啊,衝啊……”
強勁的腳步,跑在搖搖晃晃而又堅堅定定的橋上。
一河盡流感動的淚水,一腔沸騰殺敵的熱血。
“衝啊,衝啊……”
河水中的女人,有的懷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終身殘疾,有的導致不能生育……
40分鍾,整整40分鍾,一個團的戰士,整整一個團的戰士,跨過——32名,僅僅32名婦女用忠誠和堅韌扛起之橋。
天上沒有,地上空前——女人橋!
這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橋,最震撼的橋,最堅強的橋,最永恒的橋!我們最不能忘記的橋!
當年,一名戰士在火柴盒上記下了李桂芳和劉曰梅的名字,戰役結束後,戰場一帶的岩石上,“李桂芳”、“劉曰梅”的名字,到處寫著。可是更多的架橋參與者的名字,已不知道。讓我們永遠記著她們共有的名字——女人橋。
中華民族,正是有無數類似的橋,才跨越了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創造了曆史的輝煌;中國共產黨,正是有無數類似的橋,才闖過數不清的激流險灘,譜寫出燦爛的華章。
此類橋不斷,一個民族能有過不去的坎嗎?一個黨能有過不去的坎嗎?
合乎道的路永遠通達,立乎德的橋永遠順暢!
愛人民——人民永遠需要愛,就像永遠要愛大地一樣。下麵要寫的領導幹部的楷模,都是愛人民的典型。
我們先看看曆史。西方的亞裏士多德,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強調“法治勝於人治”,形成了“法治”的西方治國傳統。我國在先秦法家那裏,法熱烈了一番,但在漫長的曆史邁進中,“法治”的腳步聲,成為強音的時候少。威猛的秦始皇“氣吞萬裏如虎”,其雄才大略那可不是一般二般,那是“千古一帝”,他一邊強力地推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治國“路線圖”,一邊瀟灑地到處尋神覓仙,尋覓長生術,夢寐以求著“萬壽無疆”。但他“刻薄少恩”,忘記了想著讓老百姓過“神仙”般的日子,人民群眾強烈不滿,結果秦家天下做得不久,還沒過足癮,“二世”就完了活。秦王嬴政做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承包”,“傳之無窮”。所以,他做了製度安排: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曆史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公元前259年呱呱落地的嬴政,走到公元前210年,這位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生命的車輪停止了轉動,按周歲算的話,還沒“年過半百”,天不遂人願,他沒實現長生的偉大目標。一個人的生命很強大也很脆弱,一個國家同樣是很強大也很脆弱。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人治”或“禮治”是主流,“以德治國”是恒久的主題。行德政、施德教、修德行,是中國傳統德治的三個基本點。
治國是棵樹,總長在文化的土壤裏。從政治學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重心是“治國之道”;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中國獨特的古代管理思想是“治國之道”。春秋戰國時期,這家那派,忙忙活活,都“思以其道易天下”,就像現在上門推銷保險的,諸子上門服務,紛紛向各國統治者推銷“治國之道”——強調“用我的道治國最保險”!當時,“治國之道”的“產品”很多,但影響最大、最有市場的“名牌產品”還是出自儒、墨、道、法4家。
中國是官文化很深厚的國家。《千字文》雲:“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官場成為雲集最優秀人才的大舞台。官員成為製造“國學”的主力軍。暢遊傳統文化的曆史長河,就會感到彙成主流的是官員的噴湧。他們“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在學——仕、仕——學的圓轉不已中進取,在實踐——認識、認識——實踐的循環往複中提升。朱子的《集注》雲:“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於是,有了豐富的素材,有了深切的感悟,為官為文,相映生輝,虛實結合,陰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