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基本的認識2(2 / 3)

就感知對象之真實、本質,且內在的整體本性(而不是以抽象方式將之抽離)而言,隻要感知是無欲、無懼的,則此感知便較為真實可靠。因此,欲以客觀且真實的方式來描述任何實體,乃是心理健康所持的目標。由此看來,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症、成長的障礙,這一切都是認知的疾病,加上受汙染了的感知、學習、記憶、等待與思維。

23.這一方麵的認知有一個副作用,即是使我們更加了解愛的較高與較低的層次。我們幾乎完全可以根據缺陷之知與存有之知、或缺陷動機與存有動機的差異,來區別缺陷之愛與存有之愛二者之間的不同。如果缺乏存有之愛,則不可能與他人建立理想的良好關係,尤其孩童更是如此。在教學方麵,存有之愛所隱含之道家的、信任的態度,尤其更為必要。而我們與自然世界的關係亦是如此,我們可以根據世界本來之麵貌來對待世界,我們也可以僅把世界看作我們的工具來予以對待。

必須要注意的是內在心理與人際關係二者之間仍有相當的差異。截至目前為止,我所處理的大部分都是“自我”的問題,而不是人際關係、或各種大大小小的團體關係的問題。我所討論過的一般人性對隸屬感的需求,包括了對團體、對相互依賴、對同事、對家庭、對手足之情的需求。從無名戒酒會、坦誠團契、基本溝通團契,以及無數類似此種借手足之情以幫助自我的團體,均使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了解到,我們基本上是社會性的動物。堅強的個人在必要之時仍必須具有超脫團體的能力,但是我們必須了解,這種堅強的力量是憑借其團體的力量,在他內心逐漸發展而成的。

24.自我實現在原則上雖然很容易,但是實際上卻十分罕見(根據我的判斷,成年人之中確實尚不及1%)。為此,各種不同層次的論說均曾提出許多的道理,包括目前我們所熟知的精神病理學的一切決定因素在內。我也曾經提到過一項主要的文化理由,就是認定內在人性本惡或本危險的想法,還有就是認為人之所以難以達到成熟的自我,具有一項生物性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認為人類不再具有強有力的本能,能夠明明白白地向他說明該做什麼、何時做、何處做,以及如何做。

把心理疾病視為朝向自我實現成長中的阻礙、逃避、或恐懼,迥不同於以醫學作風將之視同於因腫瘤、毒藥或細菌這些外來的,與受損的人格無關的因素所引起的侵害。兩種看法之間,具有一種微妙,但極其重要的差別。就我們的理論效用而言,人性減縮(亦即人類潛力和能力的喪失)是一個比“疾病”更為有用的概念。

25.成長不僅有益處、有快樂,同時也有許多內在的痛苦,且常有痛苦。每向前邁出一步,都是邁向不成熟境地的一步,且可能招致危險。它也意味著要放棄熟悉的、良好的、且令人滿意的事物。它更常意味著一種離別、分裂,甚至是一種再生前的死亡,帶有懷鄉、恐懼、孤獨與哀傷之情。它也常意味著要放棄一種較單純、較輕易、且較無需費力的生活,而轉向一種要求較多、責任較重、且困難更加多重的生活。向前成長就是要不計較這些損失,反而向個人要求勇氣、意誌、抉擇、與力量,並要求來自環境的保護、允諾、和鼓勵,孩童的成長情形尤其如此。

26.因此,把成長或成長不足視為促動成長的力量和削減成長的力量(如退縮、恐懼、成長之痛苦、無知等)二者之間交互辯證曆程的結果,是一種很有用的想法。成長兼具優點與缺點,不成長也不僅有缺點,它也有優點。未來拉著人向前,但過去也一樣促人向前,人不隻有勇氣,人也有恐懼。原則上,健康成長最理想的方式在於強化成長的優點和不成長的缺點,並使成長的缺點和不成長的優點降至最低限度。

均衡作用的傾向,“減少需求”的傾向,以及弗洛伊德所謂的防衛機構,都不是成長的傾向,而通常是有機體為了防衛和減少痛苦而采取的姿態。但是它們都是相當必要的,而且並不常是病態的。一般而言,它們比成長的傾向更具優先的地位。

27.所有這一切均隱含了一種自然主義的價值體係,是以經驗方式描述全體人類和獨特個人內在傾向所導致的副產品。無論以科學,或以自我探尋的方式來研究人類,都能夠看出人向何處瞻望,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何者對人有益,何者對人有害,何者使他自覺有德,何者使他自覺有罪,為什麼善的選擇終是困難,而惡到底有何吸引力。(注意,毋須使用“應該”二字,還有這種有關人的知識隻與人類有關,並不表示它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