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人性的價值1(2 / 3)

對這些事實加以斟酌考慮,我們便能解決許多幾世紀以來的哲學家苦思無著的價值問題。首先舉一例來說,人類似乎都有一個終極的價值,一個全人類都戮力以赴的遠程目標,這個目標根據不同的作者而有不同的稱謂:比如自我實現、自我完成、整合、心理健康、個體化、獨立自主、創造力、生產力,不過大家都一致同意,這就等於是要實現個人的潛在力。也就是說,成為完全的人,成就每一個人所能成就的一切。

然而每個人自己並不知道這點,亦是實情。因此,我們一群從事觀察與研究的心理學家便構想出這一概念,以便整合與解說各種不同事實資料。至於個人本身,他隻知道他離不了愛,而且他也認為一旦獲得了愛,他便將會永遠幸福、快樂;他無法進一步了解,這些基本需求的滿足會開啟意識、意識到仍被其他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所宰製。對他而言,所謂絕對、終極的價值就是生命本身的同義字,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宰製他的任何層次的需求。因此這些基本需求或基本價值可以視為目的,亦可視為邁向某一單獨目標的進階。的確有一種單一、終極的價值或生命目標存在,而且我們也的確擁有一套有層次、可發展、且彼此關係複雜的價值體係。

這點亦有助於我們解決由於存有與變化之間的對比情境而在表麵上所顯示的矛盾。的確,人類必須不斷奮鬥以邁向終極而高貴的人性,而人性本身卻是不斷變化、不斷成長,麵貌變化萬千。好像我們命中注定一輩子都在追求一個永遠達不到的境地。還好,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實情並非如此,或者說,至少這種看法並非唯一的真理。尚有其它真理與之並存。像每次絕對存有之暫臨的經驗、各種高峰經驗的境界,都是我們一次又一次成就非凡的償報。而各種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均帶給我們多次的高峰經驗,而每一次的高峰經驗都帶給我們絕對的歡悅,它們本身就是完美。需求獲得滿足,本身便足以賦予生命價值,這就是說,不再把天堂看成處於人生旅途目標之外的一個地方。換言之,天堂就在此生之中等著我們,隨時讓我們暫臨其境,並在返回日常生活的奮鬥之前盡情享有。並且,一旦我們曾經擁有,我們便終身記取,並以此記憶滋育我們,在危急的時刻裏支持著我們。

不僅如此,從某一階段到另一階段的成長曆程,由絕對的意義來說,其本身在本質上就是有益的、令人愉悅的。成長的曆程就算不是高山峻嶺般的高峰經驗,至少也是具有小山丘般的高峰經驗,是對絕對者的驚鴻一瞥,是自我肯定的愉悅感,亦是存有的暫臨。存有與變化並非相互矛盾或相互排斥。不管是逐漸接近、還是直接抵達,二者就其本身而言都是相得益彰的。

在此我應該澄清的是,我是想要將(由成長與超越所獲致的)迎麵而來的天堂以及(由壓抑而得的)隱匿於後的天堂二者加以區分。因為“高層次的涅”與“低層次的涅”極不相同,然而,卻有許多臨床心理醫師把二者混淆了。

那些促使我們想到“健康成長”或“自我實現傾向”這一概念的案例,指出了除非我們預設了此一概念,否則人類大部分的行為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可言,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這是演繹的論證。這就好比必須假設某一顆至今尚未明見之行星的存在,這樣才能理解許多其他己觀察到的事實資料,其所援引的是同樣的科學原理。

此外尚有許多直接的臨床例證、人格學的論證,以及為數激增的實驗資料,均支持此一信念。目前我們可以確定至少有一種合乎理性的、理論化的、與合乎經驗的說法:人類內在便有一種朝向成長的傾向或需求,簡要言之,就是自我實現或心理健康,尤其是朝向自我實現的每一個附屬麵而成長。也就是說,在他之內有一種驅迫力,迫使他朝向人格整全,使他能夠率真地表達,使他朝向個體、自我的完全實現,使他能夠明見真理而不是瞎眼盲目,使他朝向創造,朝向美善,還有諸如此類的一切。人性的結構迫使他逐漸朝向更為完美的存有者,亦即迫使他逐步邁向大部分人所謂的美善價值、邁向沉著穩健、仁慈寬厚、勇敢、誠懇、滿懷愛心、無私與善良。

合乎或不合乎這項要求的界線,實在難以劃清。我所進行的研究,大部分是根據所謂“己成功”的人而作的;至於不成功的人或退出成功之路的人,我所知不多。我完全可以接受由一項有關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得主之研究所作的結論:原則上每一個人都可能跑得如此快、跳得如此高,舉得如此重,甚至我們可以說,任何新生嬰兒都可能做得到。但是這種真正的可能,並未向我們言及任何有關數量,或然率和可行性之事。對自我實現的人而言,情況亦是如此,正如布勒所強調的一樣。

此外,我們更應該謹慎注意,朝向人性圓滿與健康的成長傾向,並非人類身上唯一可見的發展傾向,同一個人身上,也可能看到死亡的欲求,以及恐懼、自衛與退縮的傾向等等。

高度發展、極為成熟、心理極為健康的人,盡管為數不多,但針對他們所作的直接研究,以及針對一般人的高峰經驗——在高峰經驗的時刻裏每個人都暫時成為自我實現者——所作的研究,都使我們對價值一事深獲教益。這是因為無論就經驗或理論的觀點而言,他們都是最圓滿的人。例如,他們是最能保有並發展人性能力的人,特別是保有並發展人之所以為人,且所以異於猴類的人性能力。(這點與哈特曼對同一問題所采取的價值取向不謀而合。哈特曼認為所謂優秀的人,是指那些最具有用以定義人之概念的種種特征的人。)從發展的觀點來說,他們發展得比較完全,因為他們從不停留在某一個不成熟、或不完全成長的階段。這項工作決不會比分類學者選取蝴蝶品種、或比醫生選擇身強體健的年輕人,來得較為神秘、較為先驗,和較屬謬論型的問題。分類學者和醫生都是在努力尋求一“完美、成熟,或出類拔萃的品種”以作為典範,而我和他們的情形是一樣的。任何一種方法步驟,原則上都是可以重複使用的。

完美的人性不僅可以根據“人性”概念的定義所達到的完美程度來界定,同時亦具有一種描述性的、分類性的、可衡量性的、心理學方麵的定義。現在我已從某些初步的研究調查,和無數的臨床經驗中得知,那些發展完全的人以及成長情形良好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這些特征不僅可給予中性的描述,此外就主觀而言,它們亦是有益的、令人愉悅的,且可以繼續加強的。

以下諸點都是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在客觀上可以描述、可予以衡量的特征:

1.能比較清楚、有效地感知真實世界。

2.對經驗比較開放。

3.能不斷增強人格的整合、完整與統一。

4.能不斷增強率真性與表達力,能完全發揮功能,時常生氣勃勃。

5.是一個真實的我。能肯定自我的身份,能自律自主、獨一無二。

6.能不斷加強自我的客觀性、自我的超然與超越。

7.能不斷發掘創造力。

8.具有結合具體與抽象的能力。

9.具有民主性格的結構。

10.具有愛的能力等等。

這些特征尚需經過研究調查的與角度勘察探討,不過其可行性則是清楚無疑之事。

此外,自我實現或朝向自我實現的良好成長,在主觀上亦可予以認定與強調,亦即在主觀上感到生活中充滿情趣、覺得幸福、安詳、沉著穩健、覺得平靜、愉悅、有責任感,並且自信有能力處理壓迫、焦慮與難過。而自我背叛、僵化、退縮,生活中滿懷恐懼,而不是在成長中生活,其主觀上的記號則是感到焦慮、失望、無聊、無法享受,內心感到罪惡、可恥,漫無目的、空虛,同時亦缺乏自我身份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