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人性的價值1(1 / 3)

幾千年來,許多人文之士一直嚐試建立一種既合乎自然,又合乎心理學的價值體係。這種價值體係無需訴諸人性存有以外的無上權威,而是發乎人類本性的要求。曆史上曾提出過許多這類的理論,但多半由於實用目的而遭致失敗,正如所有其它理論失敗的情形一樣。今天,這世界依然像過去一樣,存在著許多無賴和精神病患。

這些殘敗不足的理論,大多數立基於某種心理學預設。但是根據目前最新研獲的知識看來,所有這些理論和預設顯然都是錯誤、不足,且又不完全的,或者就另一方麵而言,是有所欠缺的。近二十年來,心理學在技術與學術兩方麵均有某種發展成就,這些成就第一次讓我們感到信心十足,使我們相信隻要繼續努力,此一古老的希望最終可以實現。我們知道如何批判古老的理論,我們知道(雖是模模糊糊地知道)未來的理論形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要到何處去查看,也知道該作些什麼才能填滿知識上的空隙,以便回答以下這些古老的問題:“什麼是幸福的生活?”“什麼是好人?”“如何教導人們向往並追求幸福的生活?”“應該如何教育兒童以使他成為穩健的成年人?”……這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一套科學倫理學是可能成立的,並且也自認為知道應該如何去建立它。

以下的段落將要簡短地討論一些在論證及研究探索上均頗望有成的線索,這些線索與過去和未來的種種價值理論密切相關。此外,我們亦將討論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獲致的一些理論與實際的進展。不過,與其視之為理所必然,不如視之為甚有希望。

無數次的實驗已經證明,一切種類的動物普遍都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隻要有足夠的選擇機會任其自由選擇,便能夠選取對自己有益的食物。這種身體的智慧,常會在異常的情況下表現出來。例如,一隻患有腎上腺疾病的動物會自行調整食物的選擇,以便維持生命。而許多懷孕的動物也能針對胎兒成長之需,對自己的食物作恰當的調整。

不過,目前我們也已知道,這絕不是一種完美無缺的智慧。例如這種食欲的傾向不能有效地反應出身體對維生素的需求。低等動物比高等動物和人類更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免受毒藥的侵害,而先前養成的各種偏好習慣也的確會遮蔽當下新陳代謝的各種需求。尤其是人類,特別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各種形形色色的力量均可能汙染此種身體的智慧。然而,此一智慧似乎也並不會突然消失。

此一有效選取的普遍原理是很確實的,不僅就選取食物而言如此,即使對身體在其它方麵的需求而言亦然,就像著名的均衡作用實驗所顯示的結果一般。

一切有機體似乎很明顯地比二十五年前我們所認為的,更具有自我控製、自我規律化和自律的能力。有機體是相當值得信賴的。而對於像食物的選取、斷乳的時間、睡眠量、訓練幼兒便溺的時間、運動的需要量,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各方麵,我們正逐步慢慢地學會去信賴我們身體中的內在智慧。

不過,最近我們亦己悉知,特別是從患有生理與心理疾病的病人身上習知,選擇者亦有良莠之別,有善於選擇的人,亦有不善於選擇的人。此外我們也特別從心理分析學派悉知,這類選擇的行為常有許多隱伏的原因,而我們也正學會去尊重這些原因。

這裏有一項令人驚訝的實驗,充滿了價值理論的意味,可以銜接以上論點。一群能夠自由選取食物的雞,由於其各自選擇有益食物的能力不同,這群雞便呈現出極大的差別變化。擅長選取良好食物的雞慢慢就會變得比不擅於選擇食物的雞強壯、肥碩且優秀。這表示它們所選取的是一切之中最好的。如果接著把擅於選取食物的雞所選取的食物,強迫喂給不善於選取食物的雞吃,我們便發現,它們也逐漸變得強壯、肥大、健康,較為優秀。不過永遠趕不上擅長選取食物之雞所達之程度。這也就是說,優良的選取者所選取的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永遠比不良的選取者所選取的對自己有益的食物要來得更好。如果在人類身上亦產生類似的實驗結果,則一如我所料(許多臨床資料可充分提供支持論據),各種各類的理論均不可避免地必須大量重建。隻要關涉的是人類的價值理論,而其立基點純粹僅在於對未經選擇的人所作之統計數字的描述,則任何理論均有所不足。對一般人而言,好的和壞的選擇者或健康者和病人所作的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隻不過身心健康的人所下的判斷、品味和選擇可以告訴我們,就長遠之計何者對人類有益。而患有精神官能症之病患所作的選擇則告訴我們,何者有益於穩定病情。就像大腦受傷的病患所作的選擇,常有益於避免嚴重的崩潰。還有就像患有腎上腺疾病的動物所作的選擇,也許能使他免於死亡,卻可能會令一隻健康的動物致死。

我想這就是大多數快樂主義價值理論和倫理學說立論的基礎。其實,因病態動機而引起的愉悅,與在健康的動機下所引起的愉悅,二者是不可等量齊觀的。

此外,任何倫理法則都必須針對結構差異的事實來處理,不僅對雞和老鼠應如此,對人類亦然。正如謝爾頓在《論脾氣的變化》,和沃裏士在《論人之價值的變化》中所討論的一樣。有些價值是屬於全體(健康)人類所共有,但有些價值卻隻特別屬於某種人,或某些獨特的個人。我所謂的基本需求就可以說是屬於全體人類共同的需求,因此是全體人類共同享有的價值。至於具有個別獨特性質的需求則會導致特殊的價值。

每個人由於結構上的各種差異,均會在有關自我、文化與世界等方麵產生不同的癖好,亦即產生不同的價值。這方麵的研究報告和許多臨床醫生處理個別差異所獲得的普遍經驗,彼此相互支持。這點在人類學的研究上,亦具有真確性。人類學假定每一種文化為了盡其利、隱其蔽,為了讚成或反對,總會在人類各種結構的可能性中擇其適合的一小部分,以便理解文化差異的意義所在。這點與生物學中之事實與理論,與自我實現之理論均如出一轍。所謂自我實現之理論,說明了任何有機係統均會迫使自我表現,簡言之即發揮其功能。肌肉發達的人喜愛使用肌肉,事實上是必須使用肌肉,為了自我實現,也為了獲得主觀上的和諧感,為了在主觀上感到不受壓抑和得以充分發揮功能,而這種感覺對心理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智慧的人必須使用智慧,有眼睛的人必須使用眼睛,有能力去愛的人便具有愛的趨向與愛的需求,凡此都是為了健康的感覺。愛吵愛鬧的能力必須盡其用,唯有充分運用了吵鬧的能力,才能停止喧嘩吵鬧。也就是說,能力即是需求,因此也是內在的價值。根據各種能力的不同,價值也就有別。

人類不僅具有生理上的需求,也的確具有心理上的需求,二者都是人類內在結構的一部分。這些需求亦可視為各種欠缺,必須經由外在環境予以恰當地補足,以避免生病,或避免導致主觀上的病懨感。這些需求亦可被稱為基本需求,或生物性的需求,就好比人類對鹽、對鈣,或對維生素的需求一樣,因為——

(a)在這方麵有所欠缺的人,會一直持續不斷地渴望獲得滿足。

(h)這些欠缺會使一個人生病、衰竭。

(c)隻要補足這些欠缺就可治愈,亦即治愈他因欠缺而引起的疾病。

(d)穩定地補給,可以防止疾病發生。

(e)(己獲得滿足的)健康人不會呈現這些欠缺現象。

不過這些需求或價值彼此之間不僅具有層次排列與發展的關係,而且具有強弱與先後的次序。例如,安全的需求先於愛的需求,安全是一種比愛更強烈、更迫切、更屬於生命的需求,而食物的需求則更先於前二者。此外,這些基本需求亦可視為是在人生旅途中純粹為達到普遍自我實現的措施。而所有一切的基本需求又均可含容於自我實現的需求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