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自我實現與創造力(1 / 3)

隻要我開始研究真正健康、己高度發展、人格成熟、能自我實現的人,我就必須先改變自己對創造力的各種看法。首先,我必須放棄把健康、才能、天才、豐饒都當作同義詞的陳腐觀念。在我研究的對象中,有一大部分根據一般看法,都不是屬於多產的人。他們並沒有偉大的天才或奇異的才能,他們不是詩人、不是作曲家、也不是發明家、藝術家、或創造性的知識分子。但是,就我下麵所要描述的某一特殊方麵而言,他們卻健康,且頗具創造力。很明顯的是,某些天賦奇才的人,反而在心理上是個不健康的人,比如華格納、梵穀、拜倫。當然,有的人如此,有的人卻不同。我很快就不得不下定這樣的一個結論:偉大的才能其實並不一定關乎人格的好壞或健康。顯而易見,像偉大的音樂才能或數學才能,多半是天生,而不是後天習得的。顯然,健康與才能乃是不同的兩個變數。兩者之間也許有一點關係,也許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大可一開頭就承認,心理學對天才型的奇才異能,所知並不多。我自己也不願多談。我寧可把自己的研究集中於一種更廣泛的創造力,這是普天下每一個人與生俱來,且與心理健康成正比的創造力。

此外,我很快又發現,我跟大多數人一樣,常以成果來思考創造的問題。其次,我還下意識地把創造限定於人類努力以赴的某些特定範圍內,而且下意識地認為,任何一個畫家、詩人、作曲家都能過一種深具創意的生活。隻有理論家、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作家,才能創造,別人都不行。潛意識裏,我己認定創造乃是某些行業的特權。

但是,這種成見卻被我所研究的形形色色的人打破了。例如,有一位貧窮的婦女,不曾受過什麼教育,整天操勞家務,是個忙碌的母親。她每天繁忙的,並不是一般所認為的創造性的事業,但是她卻是一位出色的廚師,是賢妻,是良母,是優秀的管家。隻花上一點點金錢,她就能經常保持家中的美麗與溫馨。她也是個周到的女主人,她的菜肴不遜於筵席。而她對麻料、銀器、玻璃器皿、陶瓷、家具的鑒賞力更是無懈可擊。在這些範圍裏,她真是獨具慧眼、心思靈巧。她常有新穎、別具一格、出人意料的創意。我不得不稱讚她的創造力。通過她和像她一樣的許多人,我終於明白,一盤上好的湯,比起一幅次等的畫,更具有創造性。廣而言之,烹飪、親子關係、操作家事都可能別具創意,而一首詩卻不一定有創意,它也可能毫無創造性可言。

我所研究的另外一位婦女,則獻身於所謂廣義的社會工作,替受創的人裹傷,幫助受迫害的人。她不僅憑個人的力量去幫助別人,還參加團體組織,以便幫助更多僅憑己力無法幫助的人。

還有一位是心理醫生,他純粹隻是個臨床醫師,不曾寫過什麼文章,也不曾創發任何理論,或作任何研究調查。但是,他卻衷心喜愛他每天的工作,去幫助別人創造自己。他把每一名病人都看成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個體,不使用任何術語,沒有任何成見或假設,卻天真、純樸,且充滿道家的偉大智慧。由於每一名病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名病人都是全新的難題,等著他以獨特的方法去了解、去解決。他在每一件個案(包括棘手的)上的成就,證實了他是以“創造性的”(而不是以陳腐的、或正統的)方式來處理一切。我也從另一個人身上獲悉,建立一個商業機構也可以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還有一位年輕的體育選手,使我知道,完美的橄欖球技也是一種美的創造。球技所展現的成果,就像一首詩,同樣也可以用創造的精神來處理。

過去,我直覺地認為,一個拉得相當不錯的大提琴手,就是一種“創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把他和音樂創作,或是作曲的音樂家聯想在一起的緣故)。後來,我漸漸明白,他隻不過是把別人寫下的曲子演奏得很好而己,他隻是一個代言人,就像一般的演員,或滑稽小醜。而一名家具匠、一名園丁、一名裁縫師,都可能比他更具有創造性。因此,在每一次的個案裏,我都必須作個別獨特的判斷,因為,各行各業,任何一個角色都可能具有創造性,但也可能毫無創造性。

換言之,我已經學會把“創造力”一詞,不僅用於各種成品,同時也用於人的個性,並且用於活動、曆程和態度,“美感”一詞的用法亦是如此,我更把這個名詞,用於除一般既定的標準和習俗所認定的詩、理論、小說、實驗或繪畫以外的許多成品上。

結果,我發現必須把“特殊才能的創造力”和“能自我實現者(以下簡稱之為“自現者”)的創造力”加以區分。後者的創造力是直接發自人格本身,常展現於日常生活的事件上,幽默感即是一例。它似乎是一種傾向,做任何事,即使像理家、教學等工作,都獨具創意。通常,獨具慧眼的洞識力似乎是自現者的創造力所具有的一項基本特性。在童話故事中,那個能看到國王並沒有穿新衣的小男孩,便是最佳的例子(這點也與把創意視同成品的觀念相悖)。這種人不僅能看到抽象、普遍,已經標題化,且己分門別類、規劃好了的事物,更能看到事物生氣蓬勃、原始、具體的麵貌,且懂得使用表意的文字。因此,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更是一個自然真實的世界,而不是一個落於言論充滿觀念、抽象概念、成見、信念與陳腔爛調的世界——這樣一個世界,大部分人卻將之與真實的世界相混淆。羅傑士所謂的“向經驗開放”,把這點表達得十分恰當。

我所研究的對象,比起一般人,都較為發乎自然天性,較為善於表達。他們比較“率性”,在行為中比較不受控製、不受壓抑,較能輕易而自由地流露,而較少困難和自我批判。這種能夠毫無壓抑、不怕嘲笑,而能表達觀念、表達衝動的能力,也被認為是自現者創造力的一項重要的基本特性。羅傑士使用了一句很好的話:“完全發揮功能的人”來描寫這種健康的情境。

另外,我觀察到,自現者的創造力,在許多方麵,跟一切快樂、且具安全感的孩子所具有的創造力十分相像。這是發乎本性、毫不勉強,輕而易舉的創造力,是一種不帶任何矯揉造作、或任何陳腔爛調的自由。再者,它似乎主要是由“天真無邪”的、自由的感知力所構成的,所謂“天真無邪”乃是指毫無壓抑地流露天性與發乎至情的表達。幾乎任何一個小孩子都比較能夠無拘無束、毫無成見地去感知周遭原本應該在那裏、必須在那裏,且本來就常在那裏的一切。而且,幾乎任何一個小孩子都可以隨興而編唱一曲、隨口便能吟出詩句,隨手便畫一畫、舞一舞,或演上一段戲,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玩一玩,但憑興之所至,無需任何計劃,或任何事先的安排。

我所研究的對象,他們所具有的創造力,便是這種似孩子般意義之下的創造力。然而,他們畢竟都己不再是小孩(他們大部分都已經五十多歲或六十多歲了),因此,為了避免誤解,我們可以指出,他們至少保有、或取得兩種像似孩子般的主要特征,那就是他們不受標題化的影響、或者他們“向經驗開放”,同時他們很容易便流露天性,並且善於表達。如果說小孩子是一派天真,那麼我所研究的對象所達到的境界,便是“二度天真”,一如桑塔耶那的看法。他們在知覺上、表達上所達到的天真無邪,己與久經世故的心智結合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