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飲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礎,平和體質的調養原則,應采取中庸之道,飲食上不可吃得過飽,也不能過饑;不能吃得過冷或過熱。多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中國哲學講五行木火土金水,中醫學講五髒肝心脾肺腎、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色青赤黃白黑、五方東南西北中、五音宮商角徵羽……中醫理論認為,五味酸苦甘辛鹹對應著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對應著五髒中的肝心脾肺腎,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而五味又與四季有著密切的關係,相互對應,即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味:酸 苦 甘 辛 鹹
五髒:肝 心 脾 肺 腎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方位:東 南 中 西 北
四季:春 夏 長夏 秋 冬
1.春季養肝
春季萬物複蘇,陽氣生發,飲食宜宣透陽氣,注重保護肝髒,適合多食菠菜、韭菜、薺菜等。在春季飲食宜多吃甘、少吃酸。孫思邈曾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因此,讓脾氣保持充盈是人體健康的根本。
春季作為由寒冷到炎熱的過渡時期,氣候逐漸轉暖,以多風為主要特點,古人有“風者,百病之始也”之說,由於風邪多侵襲皮膚毛孔,且發病迅速,人多容易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此時氣候變化無常、氣溫忽高忽低,需要注意避免風的襲擾。春季宜夜臥早起,保持起居規律,適合外出踏青、春遊,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可以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肝主春,春季肝火比較旺盛,應避免春季情緒不佳、急躁易怒的情況出現。
2.夏季養心
夏季受到高溫的影響,心火易盛,適合吃清心瀉火的苦瓜、綠豆、西瓜、冬瓜等優質養生食材。除了注重養心之外,夏季的飲食還應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為原則,最好少吃高脂肪的肥美食物和辛辣的刺激食物。
進入夏季,應保持神清氣和、心情舒暢。夏季氣溫高,容易產生煩躁情緒,此時要保持情緒穩定。對抗暑熱,可以自製清涼解暑的綠豆湯、酸梅湯、菊花茶飲用。需要注意的是,夏季是致病微生物繁殖的高峰期,食物易出現腐敗變質。因此,在食用新鮮果蔬時,要做好清洗工作,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
3.秋季養肺
潤燥是秋季調補的重要飲食原則,喝白開水、淡茶水、豆漿可起到潤燥養陰的作用,秋季蔬菜和水果中的荸薺、梨、柿子,具有生津潤燥、補充津液的功效。在飲食中增加一些百合、銀耳、蜂蜜等食物,也有利於緩解秋燥。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適合秋季食用,它們不僅不能減輕秋天的燥氣,還容易生燥化熱,引起身體不適。
秋季是四季中最宜人的季節,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此時人體也開始陽消陰長的過渡。應注意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在起居方麵,要順應季節變化,做出相應調整,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應調整作息,早臥以順應陽氣之受,早起則使肺氣得以舒展。適當增減衣物,防止因氣候多變削弱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4.冬季養腎
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節,可多吃些雞肉、羊肉、海參、牡蠣、核桃和人參等滋陰壯陽的食物,適當攝入營養豐富、溫腎填精、熱量高、易於消化的食物。
冬季在四季中最為寒冷、陰邪,最容易傷及人體陽氣。冬季萬物斂藏,應注重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髒。合理的進補是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的有效手段,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要加強對於腎髒的保護,腎髒的功能強健,可以調節機體對於嚴寒變化的適應能力。此外,平時注意身體鍛煉,適當多散步、慢跑等,同時還要加強保暖,防止患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