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注目(20)(2 / 3)

問:哪些作家對你影響很大?

李欣頻:木心,我喜歡他的詩。另外,我會看新生代詩人的詩集。

問:你的金錢觀是什麼?

李欣頻:在《秘密副作用》裏我提到:錢對我來說是流動的而不是一個囤積的概念,它是用來發揮其價值的,就像很多人買了名車怕撞傷而將車放在車庫裏,其實失去的是自由探險的權利,還不如一個破破舊舊的車但能夠到處走比較有意義。

問:未來還有哪些計劃還沒有實施?

李欣頻:我每年至少3/4或者4/5的時間都在旅行,今年就是把心裏想去的旅行完成,不會拖到明年。

【作者簡介】

李欣頻,1970年8月生於中國台灣,著名廣告人,女作家,畢業於中國台灣政治大學廣告係,廣告研究所碩士,現在北京大學廣告學係攻讀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講師。曾任中國台灣誠品書店禦用文案、宏碁數字藝術中心特約文案創意。

她被譽為華語世界“文案天後”,19歲即成為台灣地區文化地標誠品書店的禦用文案,出版了台灣地區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廣告作品集,一本書瘋狂再版35次;她是騰訊微博粉絲達439萬的兩岸超人氣創意作家,至今已出版28本暢銷書,她寫作的心靈勵誌書《十四堂人生創意課》兩岸瘋狂熱印50次;她是北大創意課的老師,在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至今;她是創意生活家、旅行家,22年44國的旅行經驗,帶給了她更深的創意體悟……她形容自己是個:作家詩人的孤僻性格+靈修者洞察深處的眼睛+旅行者停不下來的身體+廣告人的纖細敏感與美學癖+知識布道家想要世界更好的狂熱+教育者舍我其誰的使命感——這就是李欣頻!

(鳳凰聯動供圖)

梁曉聲:這個世界會變好,肯定會的!

對“平民作家”梁曉聲的訪問,是在2013年的廣州,彼時,他攜力作《鬱悶的中國人》在廣州購書中心進行簽售,並與現場讀者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在《鬱悶的中國人》中,梁曉聲用坦率、睿智的語言道出了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與生活現狀,以及中國的社會現狀和階層分析,從根本上分析了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並將此歸結於“中國文化”的深層次緣由。梁曉聲坦言,《鬱悶的中國人》立足闡釋當下中國人最鮮活的體驗,該書的病相命題不是為了牢騷而寫,而是希望各階層均努力,找到“中國突圍”之路。在簽售活動結束之後,我與梁曉聲先生麵對麵交流近一個小時,對時下最熱的各種話題,自稱65歲的他依然保持熱血狀態,一一坦誠作答。

1.中國人的鬱悶,正是來源於不公平對待

問:你在書裏寫道:中國人的鬱悶由來已久,1949年之前,中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鬱悶自不必說;1949年後,那個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10年讓人們著實鬱悶;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沒少折騰。現如今人們不愁吃喝了,但蘇丹紅、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饅頭、硫黃薑出現了;學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權錢交易;豆腐渣工程頻繁出現了,礦難接二連三;物價飛漲了,買房買不起,租房也隻能蝸居了……解決了溫飽的中國人,又開始鬱悶了。你認為,中國人為什麼會這麼“鬱悶”?這種“鬱悶”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梁曉聲:在“鬱悶”和“憤怒”之間有一個詞叫“鬱憤”,就是說悶在心裏的一種情緒,需要找到一種方式和出口來進行宣泄。中國這個國家太特別了,從宋代開始,中國就不斷受到外敵的侵略,在此之後,我們600多年漢民族的曆史,其中就有300多年的時間,是在外族的入侵或者統治中度過的,這在我們民族的心性上都會留下痕跡。這姑且不說,此後的民國時期,我們有8年抗戰,之後還有3年內戰,這些都會在我們民族的記憶當中留下這樣那樣的基因。最主要的是,1949年之後,我們所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當時幾乎完全照搬蘇聯,在分配上,都是統一分配,人和人的差別比較小。我們從這個時期走過來,然後一下子市場化,這對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都是相當大的考驗。舉個例子,動物園的管理員如果對猴子所吃的桃子進行同等數量的分配,比如每次給5個,長時間下來,連猴子都對這種分配方式完全認同。但是,當這種遊戲規則一旦被打破,部分猴子不僅得到了5個桃子,還得到了3個香蕉,甚至還吃到在本地區難以見到的水果,比如說熱帶水果、進口水果,並且還擁有了像孩子們玩的玩具,同時,管理員對它們還非常好,嗬護有加,它們過著像富家孩子一樣的生活……這時候,之前心態非常平和的那些猴子都會憤怒。它的憤怒不是由於饑餓,不是由於沒有桃子,它的憤怒,是來自於這種不平等。在叢林法則中,這種不平等造成的憤怒是有限度的,因為叢林法則看的是你的天賦,比如你身體強壯能力超群,你得到的獵物會非常多。但是現在,比拚的不是天賦,這是管理員造成的。同樣的道理,當下中國人的鬱悶,正是來源於此,來源於這種不公平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