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注目(19)(3 / 3)

對於在職場上工作多年而產生強烈審美疲勞的人,李欣頻的建議是:“先想想人生如果隻剩最後一年,你有哪件事沒有做會有遺憾,那就先把這件事拿出來先做。他可以不用辭職,但可以在周末做這件事情,來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當第二專長做得很好的話,有時候是可以代替第一專長的。”

3.“靈感的火花”——大量閱讀與寫作+頻繁旅行與看電影

李欣頻坦言,寫書的靈感無法預想,幾乎是無處不在。她透露,在18歲到28歲期間建立了“大量閱讀與寫作+頻繁旅行與看電影”的好習慣,這為她日後的人生開掘了“永不枯竭”的創意與靈感源泉。

“比如《創意雲世紀》這本書,是我在迪拜旅行以及看了某幾部電影之後靈感頓發的結果。”

李欣頻告訴記者,第一本書《人生創意課》源於2001年在紐約的一次旅行,這是她第一次在世貿雙子星頂樓俯瞰整個曼哈頓城,本來打算9月12日再回中國台灣,但因為同伴有事必須9月10日回台,所以讓她平安躲過“9.11事件”當天混亂的紐約城。當她回到中國台灣打開電視,看到雙子星大樓被飛機撞毀,所有她曾在裏麵的美好記憶全變成夢魘。另外,那段時間,對李欣頻人生影響最大的老師過世。“這兩件事情讓我覺得要抓住當下,不應該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才想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本書是我教給大家自己培訓自己的方式,要通過旅行、看電影、觀察等方法訓練自己,這是我賣得最好的一本書,在兩岸重印超過50次”。

4.“旅行的意義”——旅行是後天混血的過程

李欣頻的新書《旅行創意學》在她看來,不是慣常的旅行指南,“而是教大家在旅行之前要準備好什麼,要去掉別人的評價與自己的成見,因為很多人抱著去吃喝玩樂加SHOPPING的心態,這樣,他就算去過100個國家,也沒有任何差別。我會覺得你要讓自己的任何一次旅行都要將自己變得不一樣,比如從印度歸來,你要變成印度版的自己,從希臘歸來要變成希臘版的自己,這樣你才能換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固有的東西”。在這本書中,李欣頻將旅行與勇氣、效率、應變、養分、混血、身份、造夢、豐盛等詞畫等號,她不介紹景點,不給你攻略,但告訴你的是旅行的方法論。“電影是靜態的旅行,坐在椅子上就可以神遊四方;旅行則是動態的電影,不停地移動身體、連續捕捉畫麵與劇情。我經常因為一部片子的風景或者劇情,激發我排除萬難地前去旅行,去親身感受電影中的異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