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注目(18)(1 / 3)

1.黎紫書:最理想的寫作狀態是應該躲起來的

“馬華那樣的氛圍和人文環境,培養出我今天這樣的文字,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問:大家都叫你馬華文學家(即馬來西亞華文作家),你新書《野菩薩》裏不少篇章有濃烈的馬來西亞氣候及人文特征。我好奇的是,馬來西亞這個亞熱帶地區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影響?你對自己出生及成長的地方有怎樣的情懷?

黎紫書:每個寫作的人,其成長的地方必然會對其寫作有重要的影響,因為這是她成長的回憶以及修養成型的地方。不管那個地方是熱帶還是寒帶,對這個作家的影響都是一樣的。對我個人而言,我就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人,根本不曉得它跟這個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有什麼樣的區別,所以,馬華那樣的氛圍和人文環境,培養出我今天這樣的文字,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相信其他的馬華作家和我一樣,其文字的質地、潮濕度,其實都是相似的,因為我們都是在那樣的地方成長過來的嘛。

我自己對馬來西亞這個地方,與跟中國人對自己的家鄉一樣,都是同樣的情懷,都是有愛有恨。說到自己文化的母體——中國大陸,我覺得它非常遙遠,有點陌生感,有點距離,正因為如此,我覺得馬華有自己的文學、語言、思維方式、美學觀,這跟我們的文化母體相差很遠。

問:你文字裏那種潮濕、低氣壓的氣氛,有刻意為之的成分嗎?

黎紫書:對我而言,文字裏的氣氛是自然的,正如熱帶必然產生熱帶植物一樣,完全不會刻意。如果說學習或者模仿大陸作家的文字風格,那才是刻意的事情。

問:你認為為什麼諸多馬華作家都喜歡選擇中國台灣作為落腳點,並在此長期生活、發展直至出名,然後輻射到整個華語圈,包括溫瑞安、李永平,等等,你個人認為馬華文學與大陸文學、香港文學有哪些不同之處?

黎紫書:馬華文學之所以一開始都是留台的作家撐起來的,他們比較亮眼,這跟我們的華文教育有關係。因為在馬來西亞,華語是非主流的語言,可是有很多我們的祖輩特別注意華文教育這件事情,辦了很多華文學校,叫獨立中學,那是沒有受任何政府的津貼,那有很多的華人父母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樣的學校讀書。可是,這樣的學校畢業之後,很難在政府辦的學校升學,隻能在中國台灣升學。正因為如此,很多馬華作家都是在中國台灣讀書並留下來發展的。

我跟很多馬華作家不同的是,我上的是馬來西亞中學,沒有上過華文學校,甚至也沒有上過大學,能夠成為作家,隻是因為我從小喜歡閱讀,特別喜歡中文書籍,到了一定的程度的積累,就開始嚐試寫作了。

馬華文學跟港台文學有很多不同,首先對大陸的文學母體的感情是不一樣的,馬華經曆過一段非常親近大陸文學的時期,有很多老作家寫作,都有很多所謂的“神州的符號”,在情感上是非常親近大陸文學的。但後來就有一些留台的作家提出,馬華文學應該“斷奶”,應該意識到自己是馬來西亞華文文學,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必須將符號化的東西去掉。那麼,今天的馬來西亞華人,對自己的馬華性的自覺性是很高的,是希望我們的作品必須跟港台文學,跟大陸文學區別開來。可是,水平還需要時間探索,我還是覺得港台水平相對比較高,但本土的文學還是需要磨煉。

2.“我在寫作上比較傾向於書麵語,相對比較華麗”

問:你的小說使用的語言給人的感覺非常華麗、書麵化,非常正式,你對此怎麼看?

黎紫書:我成長的那個年代,許多馬來西亞的中文文學愛好者在閱讀的時候,接觸到的比較多的都是台灣地區的文學,來自中國大陸的文學作品比較少,即便後來能夠閱讀到的時候,那個人的閱讀品位和美學追求也是比較傾向於台灣地區文學了。台灣地區的文字一般都比較傾向於書麵的,比較華麗的,我們許多留台的作家,在語言上難免都是傾向於那種的。另外,我們生活在馬華這樣一個多元種族的環境,我們平常的口語受到其他種族的影響,就會摻雜馬來語、英語、福建話、廣東話等等,如果把這樣的語言放進文學作品裏,是非常不適合的,不具備文學上的美感的,因為這樣的口語表現出來會非常粗糙。正因為如此,我在寫作上就比較傾向於用書麵語,書麵語相對比較華麗,其複雜度比較高,在寫作上也是比較有挑戰性的。

問:你在閱讀上有什麼樣的特殊口味嗎?

黎紫書:我看書很隨機,很雜,不一定是文學的書籍,漫畫,烹飪,旅行,甚至養狗手冊,我都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