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方臘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具有怎樣的內心,也具有怎樣的性格呢?也可能,方臘其實是一個殉難者,他是完全知道自己的悲劇結局的,但他所想的,是以自己的生命作為祭品,來實施著最後祭奠。畢竟,以宗教的觀點看待人生,人生隻是一個簡短而沒有意義的過程。隻可惜,我一直沒有看到方臘自己真正的心聲,有關方臘自身的記錄,除了那個名曰正史的《宋史》上有些記載之外,幾乎所有的書籍都沒有關於方臘的文字,隻是後來亂七八糟的傳奇話本中,還有著風馬牛不相及的方臘故事。但這樣的故事有什麼意義呢?既無史實,也無人心。中國的方塊字一直是相當勢利的,在很長的歲月裏,它總是有意無意地將一些事情忽略,或者,武斷而粗暴地對待至關重要的細節。曆史觀和方法論錯誤,根源在於世界觀和文化觀的幼稚。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那個揭竿而起的大頭領方臘,極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孤獨者。
孤獨的意義在於,他是能領會著那種真正的教義的,也能領略到那種存在於他身上,也存在於整個人類身上的痛苦。而這樣的痛苦對於智者來說,不是一種贖罪,而是一種進化。然而他選擇方式卻進入了一個誤區,當他一度不得已卷入這樣的漩渦時,他很快就變得身不由己了。於是他便會變得孤獨,變得暴戾,變得乖張,甚至變得可怕。這種宗教本身的壓力與權力的壓力以及欲望的壓力,是極容易摧毀一個人的。方臘極可能是有著精神追求的,有著靈魂的痛苦和尋求解脫的強烈欲,而他排遣痛苦的方式就是以一種轟轟烈烈的方式來毀滅自己的人生。這一點不容否定。
與曆史上的同類者相比,方臘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在他的身上,有著諸多的神秘性和臆想成分,那就是或多或少、或真或假地將宗教的意義來納入了他的反叛。與同時期的王小波、李順等純粹的農民起義相比較,似乎方臘的口號與他的做派更具有虛玄性,方臘所提出來的口號或者主張,在更多層次上維持著某種神秘性。盡管這樣的神秘性不排除欺騙的成分,但最起碼,這樣的造反要較那種單純地為生存或權力的目的要曲折得多,也複雜得多。
但我們一直忽略了這樣的動機,也忽略了思想在人生中的舉足輕重。
當然,從方臘所做的情況來看,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這個不善言辭的家夥其實隻是一個陰謀家,一個大騙子。他所鼓吹的東西甚至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他不真誠,它隻是想利用這種虛玄的宗教幌子作為一種綱領來凝聚人心,謀取權力和金錢,欺騙那些沒有文化的也根本沒有理解力的最基層的民眾。這樣的手段先前的張角用過,後來的洪秀全也用過。但他們本身就是別有用心者,或者幹脆就是一個目的不明確的瘋子。
現在,在徽州,已經很難看到方臘的影子了,很多書籍在談及徽州時,已有意無意地忽略這個人物。也許,人們是理解不了他,或者是不屑理解他。人們總是濃墨重彩著徽州文化與徽商,而對這個曾經在曆史上激起一聲驚雷而又消失得無影無蹤的人物,就那樣一筆帶過,似乎誰也懶得去發掘宋時煙雲了。
方臘就這樣帶著曆史的疑問逝去了。在《宋史》的描述中,方臘就如同一個假人似的,我們看不清這個人的真實模樣,也摸不清他的思想,更感受不到他的音容笑貌。同樣,在那本子虛烏有的《水滸全傳》中,我們同樣也看不清方臘的真麵目,隻能在字裏行間,看到一個陰陽怪氣的家夥。方臘就像一個紙剪的人一樣,掛在徽州的竹竿樹梢上在風中飄搖,然後被吹得無影無蹤。雲騰霧繞中,連一個虛幻的影像也沒給徽州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