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家族的背影(1 / 2)

讓我們換個角度,接著從江氏的族譜來理清一下徽州的脈絡。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更願意把徽州當作一個文化概念來看待。這樣,不僅僅古徽州一府六縣屬於徽州,同樣,與它相鄰的,在解放後一段時間劃入徽州地區的旌德、太平、石台等縣也同屬徽州,甚至涇縣、青陽等縣的一些地方也應該屬於徽州,因為無論是從宗族,從文化風俗等方麵來說,它們之間有著割舍不了的聯係。它們本身就是一體。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曾在旌德縣縣誌辦看過旌德江村的《濟陽江氏金鼇派宗譜》,這本厚達十數卷泛黃的譜牒應該說是徽州保存著最完美的一套族譜。這件江氏宗譜是清末翰林的江誌伊先生於1917年花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組織修建,直至1926年才得以完成,曆時將近10年。這套《濟陽江氏金鼇派宗譜》分類非常合理,第一冊為譜序、蒙規、祖像、先人訓言、祭儀、樂章、祖墓圖、聯名百世圖、江村圖;第二冊為江姓緣起、遠祖世係、江國世係、濟陽世係、臨淄世係、宣城世係、金鼇世係、從厚公世係;第三冊至第十八冊為世係繁衍詳錄;第十九冊為序記、誌傳、家傳、行狀述、墓誌表;第二十一冊為傳像……

這套縝密的《江氏宗譜》曾經在世界範內得到了高度評價。20年代巴拿馬萬國譜牒大會上,《江氏宗譜》曾經作為一種中國曆史文化現象的代表,和愛新覺羅家譜、曲阜孔姓家譜一道,被會議代表研究。《江氏宗譜》躍上了這樣一個重要位置,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參加會議的中國代表江亢虎博士就是江村人。因為對於家族譜係的熟悉,江亢虎博士可以隨時回答各國專家學者所提出的問題。當江亢虎博士用流利的英語向在座的各國專家學者介紹著這些牒譜的作用時,一貫不重視血緣延脈的西方人簡直是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東方文化如此偏重血脈的流傳,這樣嚴謹的家族脈絡,可以說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具備的。從這種嚴密無比的家族製度中,西方人似乎一下子明白了這個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

《江氏宗譜》也道出了徽州江姓的由來和變遷:“吾江氏係出顓帝玄孫伯益子玄仲,受封於江,今信陽東南有安陽故城,即其地也……”在此之後,江氏家族進行了數次遷居,這些,家譜當中都有清晰的記載:江氏始居,起於濟陽,又自濟陽而臨淄,自臨淄而河南考城,自考城而汝寧江家宅,自江家宅而處州,而山陰,而宣城,而金鼇裏,而歙州,而婺源,而浮梁,而貴溪等處,其居族遷移之不一也。

從《江氏宗譜》的引言中可以看出,江氏家族與汪氏以及徽州諸多宗族遷居徽州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他們最早都來自於中原,是中原的名門望族,後來由於戰亂或者其他一些原因,迫不得已舉家南遷,然後在這片算是適合人居的地方繁衍生長壯大。翻閱《濟陽江氏金鼇派宗譜》,江姓家族的枝枝丫丫可謂是一目了然。家族的繁衍就像一棵樹一樣,樹幹生枝丫,枝丫又生枝丫,它們就這樣不斷地生長壯大,直至長成一株千年古樹。

實際上像《江氏宗譜》這樣的現象並不是特例,在徽州乃至中國,幾乎任何一個姓氏都有著這樣的家譜,隻不過有些地方的家譜相對完整,不露破綻,而有的則是支離破碎,漏洞百出。但徽州重要姓氏的族譜家譜都比較完整。一個家族的譜牒就像一部厚厚的長篇小說,一些重要的情節和細節,都在厚厚的發黃的冊頁中表現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這樣的譜牒是明細表,也是功德碑。在譜牒中,記載的不僅僅是脈絡,也不僅僅是事件,貫穿於始終的,還有臧否。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臧否甚至帶有蓋棺論定的意味,它對於整個家族,對這株大樹上的樹幹枝葉乃至樹葉,也有著訓示的意義。這種文化和道行的力量一直悄然潛行,既有助於家族的壯大和繁衍,也有效地避免了家族的分裂和瓦解。可以料想的是,假如沒有那種來自於宗族本身的約束力以及保障力,那麼在它複雜的延續過程中,這個家族必然會變得散亂而分裂,像生了鏽的鐵鏈一樣四分五裂。

太平、涇縣、青陽交界的查姓在當年就是一個極具秩序的大家族。

查姓的集聚地叫查濟。這是一個誕生於隋朝末年的古村落。在長達數千年的曆史中,查濟與徽州眾多村落一樣,坎坷而小心翼翼地向前推進著。到了明朝末年,這時候的查濟達到了鼎盛時期,整個村落已有數萬人。這樣的人口相當於現今一個小型城市的規模。在人口急劇增長、家族譜係變得複雜錯亂的情況下,查濟的長老們又一次站出來,他們聚集在總祠當中,要求重修家譜,並借此整頓整個家族的脈係。於是,在溯本求源的基礎上,把村裏的查姓分為八支,即一甲、二甲、三甲……直至八甲。每甲設置一個祠堂,即一甲祠、二甲祠、三甲祠……每個祠堂也設立一個族長,由各甲人員推選而成。族長對全甲人員的教育、倫理、生產、生活之事負責。在此之上又設立一個總族長,對八甲之間的事情進行協調和總管。每甲之間也有較分明的位置安排,以村裏的三條河流滸水、石水、嶺水為界線,分別向縱深處擴散,不可以侵占別人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