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虛幻的影像(2 / 3)

可以想象的是,當樵夫方臘一開始接觸到摩尼教時,這樣直指人心的教義像一束光一樣直射進方臘的內在世界,那種很長時間被壓抑和幽閉的心靈之門如阿裏巴巴的山洞一樣,一下子被打開了。那種發自彼岸的觀照以及此岸的平等意識讓方臘熱血沸騰,激情難耐。這樣的情景一點也不奇怪,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循規蹈矩講究秩序的,而那種秩序一直是低水平的,是以犧牲自我和個人的欲望為代價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芸芸眾生很難領略到個體的生命之光。而那種外來宗教所帶的平等意識以及彼岸意識,就像對岸高舉的火炬一樣,具有極大的蠱惑力和震撼意義。

方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一個虔誠的摩尼教徒。這種從西域傳來的宗教完全可以說是“刺殺自己的匕首”,它會把自己的內心一下子打開,也因此獲得強大的內心力量。當然,對方臘而言,他一開始入教時,可能並不打算利用宗教來謀取私利。或許他想的,隻是給自己卑微的靈魂尋找一片安靜的棲息地,也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點安慰。而當他周邊的生存狀態對於他的人生產生巨大擠壓時,同時他又覺得宗教有利於自己凝聚人心時,他便開始利用宗教的力量了,信仰和精神上的支撐使得他憤而揭竿而起。

但宗教絕對是一種清淨的東西,它同時也具有危險性,它是一把雙刃劍,隻有內心幹淨,欲望清靜的人才能麵對它。當方臘的內心充滿著私欲,並把宗教作為一種武器之時,所有的一切都已然變形扭曲了,以方臘的認識水平和思辨能力,他是很難領會宗教精髓的,它隻能是一知半解地生吞活剝,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加以篡改,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悲劇不可避免地來臨,正義變成了邪惡,從崇高走向了毀滅。當方臘披上龍袍戴上頭冠的時候,他就已經變成“魔鬼”了——從摩尼教《懺悔文》第九條的“十戒”,其首戒就是“不拜偶像”。方臘在做這一切之時,大約早就把這樣的教義丟到九霄雲外了。

這樣的誤區,在中國曆史上發生的太多了。錯誤是重複的,災難也是重複的。利益和欲望的驅動往往使得宗教失去了精神之度,更多的時候,那些懷有不可告人私欲的人,在編製神話、排斥異端、約束行為、解釋教義等方麵一直走向極端。這樣的結果必定導致戰爭和悲劇,並且無視正常的生命價值、生活質量和社會進步,把現實人生過得一塌糊塗,不忍卒睹。教義往往就是一張紙,在紙的正麵,是風輕雲淡、鮮花盛開;而它的背麵,則是烏雲密布,陰風磣人。

宗教就這樣危然聳立,像一朵漂亮無比的花,開於懸崖之上。取其上者,在人類的意義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往往在狹窄的意氣中滑入深淵。在這樣的峭壁上行走,是一件極其崇高,也是極其危險的事情。一切都取決於內心的把握。

以中國文化的思維角度和特點,在介入宗教時,極容易墮入一個誤區,在思維模式以及思維習慣上犯著同樣的錯誤。一方麵,由於我們缺乏縝密的理性思維習慣,又不擅長思辨能力,極容易將宗教簡單化,不容易看到宗教的立體效應;另外一方麵,我們又極容易將宗教絕對化世俗化形式化,陷入虛玄和迷信,將宗教與神學混淆起來。這樣的理解,極容易使得我們在麵臨宗教時陷入一個大麵積的、長久的沼澤。這樣的沼澤,使得中國文化一直沒有機會和能力產生一個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正信,即使是在麵對外來的宗教時,我們也往往會陷入長久的錯誤當中,陷入形式當中,從而偏離了它本來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