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5年,胡昌翼以精通經義考取了當時的明經進士。但這位“明經進士”在知曉了自己的身世後,放棄官場,選擇了耕種田野、自給自足的平靜生活。這從他對待自己姓氏的態度就可反映出來,胡昌翼在知曉了自己的身世之後,並沒有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李姓,而是仍舊延用了胡姓。也許在他看來,自己承接的平民姓氏更有安全感。胡昌翼自此隱居於婺源考水,“倡明經學,為世儒宗”,一直到宋鹹平二年(公元999)才謝世,足足活了96歲!
自此之後,徽州的姓氏當中出現了很重要的一支,那就是“明經胡”,也即“假胡”。這一脈“假胡”一直在徽州繁衍生活,幾乎人人都知道自己有著皇家血脈,他們一直把自己當作是帝王子孫,與徽州其他的姓氏平安相處,共同繁衍。而後來在這一脈“假胡”中,還出現了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個就是清末“紅頂巨賈”胡雪岩,他在徽州的老家,是績溪的湖裏村;另外一個就是出自上莊的近代新文化領袖、學者胡適——這兩個人溯本追源的話,其實應該是姓李才對。而到了宋元豐年間胡昌翼5世孫的時候,有一支胡家人由婺源遷到了西遞安居——胡昌翼也就成了西遞胡氏的第一世祖——現在,在西遞的追慕堂裏,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唐太宗畫像懸掛在高高的龕台上。
對於徽州來說,幾乎每一個姓氏在走進徽州時,身後都拖著辛酸和血淚的陰影。徽州一直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說法”。所謂八大姓,是指的程、汪、吳、黃、胡、王、李、方諸大姓,倘若再加上洪、餘、鮑、戴、曹、江和孫諸姓,則稱為新安十五姓。這些名門望族早期都是來自於中原,他們幾乎都是從黃河邊南下來的,然後陸續在這個群山環繞的地方紮下根來,聚族而居,繁衍成長。據徽州各譜係自身所證,在漢代,有方、汪、程等姓氏遷入;在西晉時,有邵、餘、鮑、金四姓遷入;在東晉,有黃、葉、戴等姓氏遷入。而唐末之時到五代十國,中原內亂,迫使更多的士族南遷徽州。特別是金兵鐵騎南侵,趙宋王朝移都臨安之後,形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民族大遷徙,文化經濟的重心轉移到南方,徽州也一下子成為逃亡者的樂土。在他們家譜中,都有著明晰的記載。他們一直忘不了自己的根,也忘不了自己曾經的顯赫家族史。徽州這些大家族的每一個人,都能對自己的來曆如數家珍。
在徽州“八大姓”中,首屈一指的當是汪姓。汪姓應該是徽州第一大姓了。值得一提的,我母親家也姓汪。有半本汪氏族譜一直珍藏在我大舅的家中,在那半本家譜中,清晰地記載了汪姓的由來、汪氏下江南的情景,以及在徽州的發揚光大。這樣的家譜本身,就是徽州的曆史。當然,這本家譜隻是分譜,它所說的不是汪姓整個的情況,而是有關我母親這一係的一些延脈。我母親家族的“汪”,隻是偌大汪氏家族的一個小小分支,是一條大河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支流。
最早的汪姓,族譜似乎對這一來曆說得很清楚。汪氏第一始祖姓姬,周朝魯成公黑肱的次子。據族譜記載,汪姓第一始祖似乎天生異稟,他一生下來,左手上就有一個似“水”的掌紋,而右手上則有一個“王”字紋。為此,就取名為“汪”。長大之後,因為姬汪聰明敦厚,有功於魯,於是被封為上大夫,遷居至潁川(今河南境內),號汪侯。而其後代,便改“姬”為“汪”姓了。
在此之後的汪氏似乎經曆了很多變故,先是遷至楚國,助楚抗秦,後來又助秦統一中國。在漢朝時,汪家似乎一直從武,先是有一個人在漢相蕭何軍中當過中軍司馬什麼的,後來又有十三世祖為裨將軍從名將馬援出征匈奴,立過一些戰功。到了三國時期,這時候汪家似乎出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東吳名將汪文和,汪文和是汪姓第三十一世祖,族譜上說他“為人多智略,膂力絕人”,汪文和曾參與鎮壓黃巾之亂,被封為龍驤將軍,後來南渡長江,被東吳孫策表授會稽令,同時令封淮安侯。汪文和也是汪姓進入徽州的第一人,後來,他將全家搬至徽州,開始了在徽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