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民居印象(1 / 3)

除了綠色之外,黑色應該是徽州的主色調了。這黑色就是徽州民居老房子。徽州的老房子有點像一個精美的黑瓷瓶從空中跌落,破碎了,黑瓷碎片隨意地散布在這片土地上。

老房子給人的感覺不是親切,它似乎總有一種拒人千裏的姿態,它幾乎沒有表情,莊重中帶有幾分警覺,又帶有呆板和慳吝,甚至帶有很多頹廢的成分。往往是老房子和老房子相連,它們緊緊相倚,彼此之間似乎是利益相倚而又是相敬如賓。站在村落外麵向裏看,老房子給人的感覺像是一群生活在一起有文化的老頭。他們是守著很多秘密的,但這秘密經曆的時間久了,內部也就鏤空了,就像是一本古舊的線裝書,由於久不見太陽,再拿出來就爛頁了。老房子的格局是少有人情味的,它們幾乎是全封閉,彼此之間是各自為政,也是相互提防的。它們各屬於各自的空間,把各自的生活都消化在自己的空間裏。老房子的故事也是這樣,很少有血有肉的,最多是條條綱綱,缺頁少張的。整個基調是暗的,老房子裏麵更暗。暗是一種立體的黑,是沒有顏色墜落成的黑色。門關起來之後,老房子唯一可以看到的隻是天井上空的天,天是長方形的,有棱有角的,是無意和沉寂托著的,那樣的廣闊是感受不到的。感覺到即使是老房子裏的鍾,都比別的地方走得慢。在這樣的地方睡覺,覺也會很沉很沉,像鉛一樣沉,也像古銅一樣沉。好在夢沒遮攔,老房子裏的一切都不能夠阻隔它。但夢也是飛不遠的,它總是很難飛出天井,隻是遊魂一樣沿著屋簷行走,一不留神,就幻變成懸著的風鈴或者木雕。

晚上與白天的界線其實是不太明顯的。白天靜,但晚上更靜,這靜是更接近死寂意味的,隻有蟋蟀和紡織娘在濡濕的草叢裏發出蕭瑟的聲音,那不是聲音,而是寂寥。燈火是破除不了這種寂寥的,相反,它會使寂寥更加濃烈。閃閃忽忽的燈光中,人的身影像謎一樣,一會在燈光中露出來,而一個轉身,便又消失在黑暗之中。燈光中常常能見到一張張老人的臉,那臉越來越模糊,那是曆盡人生之後的麻木,也是閱盡千帆之後的智慧,這兩者往往有時交織在一起的,很難分離,也很難分割。在老房子裏,燈光是很難明亮的,仿佛它們使盡所有的氣力,也不能使屋子透亮一點。這樣的情形總是讓燈光覺得困惑,它們不明白,有很多東西,是照不亮的,一使勁,反而會增加年齡和內容,憑空添上無限幽密。老房子還有一種神秘,那就是一到晚上,即使是再活躍的孩子,也會搖身一變,他們會突然變成老人,會變得循規蹈矩,老老實實,空坐於黑暗之中,那種沉靜和孤寂,哪裏像一個孩子啊,分明就是一個精靈。而每當黃昏降臨,在老房子裏,所有的人都變得恍恍惚惚,他們一個個端坐堂前,看遠山的夕陽如血,一動不動地冥想。而後不久,太陽西沉,他們便會早早地打著哈欠,變得神情迷糊了。老人又會有什麼心思呢,那種心思一點穿透的力量都沒有,像混沌的水。其實他們有時候是什麼也沒想,但給人的感覺卻是綿長而幽遠。

天井兩邊陡陡的木梯似乎是更接近溫馨的地方,從狹窄的樓梯篤篤地走上去,往往是年輕人的臥室。它又似乎是更遠離塵世的地方,又似乎是更接近心靈幽密的處所。走在這樣的樓上,樓板總是要響的,而且聲音很大,它響的時候,整個大屋子裏的人都聽得到,這響聲其實就是一種戒律,它警戒一些在裏麵發生的事情。這時候你才會發現老屋子的一切其實都是有著它的道理的,不僅僅是建築上,更是在倫理上,在哲學上。

當然,在這間黑黝黝的客樓裏,也有一片非常好的亮色。那往往在閣樓的側麵,一排不大的窗欞,也有著一些木製的欄椅。這是老房子最自由的地方了,坐在這樣的地方,觸手可及的,是其他屋舍的馬頭牆,橫七豎八,線條極富美感。再遠處,可能會有一片竹林或者樹林,這樣清新的地方總給人遐想。而更遠處,則是煙雨蒙矓的遠山了,那樣的地方會更讓人癡迷。而坐在這樣的地方久了,會感到肋下翼翼生風,仿佛會鑽出一對小翅膀來,帶著身體沿著屋頂滑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