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離人此夜涼(2 / 3)

容若喜道:“阿瑪的意思,如何才能救得?”

明珠道:“你先想法子知會吳兆騫,要他趕緊做一篇頌長白山的賦文,務必用心去做,盡顯其才。一旦你知道是誰做使臣,便去好生聯絡。待這使臣去了長白山,吳兆騫把這賦文呈上,使臣再將這賦文帶回呈給皇上,這事兒就八九不離十了。”

容若聽了,心道“果然好計謀。”應了明珠一聲,便急忙來找顧貞觀。

顧貞觀一聽,也是歎聲“好計謀”,便即展紙,備述其計,火速送往寧古塔交給吳兆騫。

到了11月,康熙果然定下了封長白山神之事,遣派的使臣主要有兩人:正黃旗都統、內大臣武默訥和一等侍衛對秦。武默訥乃正黃旗,與容若同旗,而那對秦恰與容若同為乾清宮侍衛。容若待人一向寬厚溫和,人緣極佳,是以他將吳兆騫之事一說,憑了同旗和同事的情分,兩人不由分說立刻答應下來。虧了容若前後奔走,居中通消息,不久,吳兆騫窮盡心力苦撰的數千言“詞極瑰麗”的《長白山賦》便放在了康熙的案頭。

長白山乃滿族發祥之地,故而康熙對敕封長白山之神的祀典活動極為重視。吳兆騫的《長白山賦》迎合聖意,鋪張揚厲,極盡渲染,極讚其悠久曆史和豐富物產,辭藻華美雍容。因當時鮮有人歌頌清朝血脈之地,康熙讀之隨即龍顏大悅。

趁著皇上高興,明珠便將吳兆騫之事稟明了康熙。明珠何等樣人,一席話隻說得玄燁為之動容,惜才憐才,當時就有赦免之意。隻可惜,明珠風頭太盛,每有“尼之者”,玄燁再度以先皇之決定不可輕易翻案為由,壓下不決,容若等費盡心機,卻還是落得個吳兆騫“不果召還”。

此事傳開,凡知情者皆扼腕而歎:“當年禁使出榆關,麗賦南騰霄漢間。推轂不須煩狗監,淩雲競說動龍顏。”顧貞觀同容若見功敗垂成,更是唯有相對灑淚。

不得已,顧貞觀隻好去信安撫吳兆騫,再三安慰,這邊同容若商議再圖他謀。

不久,吳兆騫的回信來了。此事幾乎摧毀了他返回京師的信心。他在信中有哀歎:“漫說逢楊意,偏難召少卿。”“楊意”是東漢蜀人“楊得意”名字的節縮,楊得意為狗監,嚐呈司馬相如《子虛賦》薦之於武帝,使司馬相如得以重用。讀了吳兆騫的信,容若越加難過,隻恨自己辦事不力。

次日,容若在房中呆坐,顧貞觀來了。他見桌上鋪有一幅畫,原來是南宋陳居中繪的《胡笳十八拍卷》。陳居中,宋寧宗嘉泰年間任畫院待詔,工人物蕃馬,善畫北方遊牧民族放牧、行獵情景,對塞外草原、匈族服飾、駝馬行裝等景物道具描繪逼真,人物形態也顯得鮮明生動,布景清曠,設色絢麗,富有感染力。《胡笳十八拍卷》又稱《文姬歸漢圖》,是根據東漢末年才女蔡琰創作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用連環畫的形式分為十八段,描繪出文姬在戰亂中被匈奴虜去,後經曹操遣使贖回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此畫為絹本,所繪三百餘人,長僅寸許,麵目各異,神情栩栩,衣褶俱見筆法。

容若見顧貞觀來,思及營救吳兆騫未遂,沉默無語。

顧貞觀道:“成哥兒盡力了。此次不濟,還要再想法子才是。”

容若隻是搖頭,他看著桌上的畫,想起塞外孤獨而孱弱的吳兆騫,雖未曾謀麵,其慘狀猶在眼前,容若吟道:

須知名士傾城,一般易到傷心處。柯亭響絕,四弦才斷,惡風吹去。萬裏他鄉,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對黃沙白草,嗚嗚卷葉,平生恨、從頭譜。

應是瑤台伴侶,隻多了、氈裘夫婦。嚴寒觱篥,幾行鄉淚,應聲如雨。尺幅重披,玉顏千載,依然無主。怪人間厚福,天公盡付,癡兒呆女。

容若見此畫中文姬思歸,即想到吳兆騫流放之苦,而他的詞中“萬裏他鄉,非生非死,此身良苦”正是化用吳梅村《悲歌贈吳季子》詩句。

這吳梅村是江蘇人,本是天才,為文“正大博雅,足式詭靡”,乃明崇禎皇帝親自點錄的一甲榜眼,並授他翰林院編修。天子的眷顧使吳梅村年少時便極榮耀,曾被目為“人間好事皆歸子,日下清名不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