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也狂生耳(2 / 2)

顧貞觀尚未啟齒相問,嚴繩孫早在一旁介紹:“梁汾,此乃權相之子。”話音未落,那青年忙打斷嚴繩孫,恭恭敬敬向顧貞觀拱手道:“梁汾先生,在下成德。久慕先生高名,今日一見,足慰平生。”容若舉手投足之間發自內心的謙和,盡入顧貞觀眼裏。他見容若並不以權相之子的身份矜人,心中便起了好感,也拱手回禮。

容若將顧貞觀讓進園內。此時春意闌珊,花事將了,但園內清風徐來,朱荷方青,一派江南綿軟,令顧貞觀大為驚訝:“黃沙北地,何來江南?”

容若見顧貞觀神色,解釋道:“成德一向傾慕江南風致,勉強造之,雖稍得其形,卻失其魂魄,梁汾先生見笑了。”顧貞觀本無錫人,一向自負江南風雅,聽得此話,覺容若真非俗人,不禁另眼相看。

三人於清風中坐定。顧貞觀忽然想起,便自懷裏掏出一幀小照,遞與二人:“此乃在下小影”。

容若一看,竟是一幅顧貞觀的“側帽投壺”圖。畫中梁汾頂上紗帽微側,身佩寶劍,正以手握矢腰送入投壺,小照筆墨逼真,活脫脫一個疏狂不羈的文人。

說到“投壺”,便要說到“禮”,說道中國的“禮”,就必然提到周公。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是孔子之前的一位極聖之人,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周公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製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周公做過的對中國曆史影響深遠的一件事便是製禮作樂,這是中國所以被稱作“禮儀之邦”的源頭。周公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論語》中子曾經曰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孔子試試夢見周公,可見對其推崇。當年周公奉成王之命討伐叛周的管叔蔡叔及武庚,曾代成王做《大誥》,其中有雲:“予惟小子,若涉淵水”,向叛變自己,即將討伐的對象說出如此謹慎而謙遜之語,可謂知禮。正是周公製“五禮”,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其中嘉禮是用於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射之禮為嘉禮的主要內容之一。“投壺”大約起源於春秋,是從射禮中衍生而來,常於貴族聚宴時進行。通常在典雅的鼓樂伴奏下,賓主溫文爾雅地輪流以矢投向一定距離以外的壺中。司射根據各人投中與否和投矢插入壺中的狀態記分,決出勝負,勝者立馬,負者罰酒。這項活動風靡於魏晉時期,發展於唐宋,至明清時已逐漸衰敗。到容若那時,投壺已成為失意士子用作賭酒征歌宣泄情緒的純娛樂活動。

容若雖早知顧貞觀身世,但初見之下,本有些拘謹,此刻見畫中顧貞觀這般脫落形骸,聯想對方和自己的遭遇,豪氣頓生,脫口道:“德也狂生耳!”隨即取來紙筆,即席題詞一首: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裏。然諾重,君須記。

此詞一出,顧貞觀心下波瀾頓起,眼眶已然濕了。

顧貞觀才華橫溢卻被迫離職,正是“髭未肯棄長安,羨爾芳容忽解官,名重自應離重任,才高那得至高官。”顧貞觀雖人在江南,不得之誌常縈懷抱,不想卻被年輕的容若一語道破。他心下激動,未曾想初次相見的容若竟是知己!

顧貞觀即刻揮毫,寫了一首《酬容若見贈次原韻》:

“且住為佳耳!任相猜,馳箋紫閣,曳裾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殺,爭顯憐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已。慚愧王孫圖報薄,隻千金當灑平生淚。曾不值,一杯水。

歌殘擊築心逾醉,憶當年,侯生垂老,始逄無忌。親在許身猶未得,俠烈而今己巳,但結托來生休悔。俄頃重投膠在漆,似舊曾相識屠沽裏,名預籍,石函記。”

容若的一首《金縷曲》,使顧貞觀的愁緒為之一振。這位39歲的失意才子同22歲的容若自此結為生死之交。之後的一年裏,在淥水亭詩酒會中,兩人常常鑒賞書畫、聚論文史、情同手足,“爾汝忘形,晨夕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