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讀書手記(1)(3 / 3)

按說趙匡胤原本是個強人,此公以武力實現國家局部統一,重建和加強了中央集權,可謂大有作為。然而此公畢竟隻是半個英雄,蓋此公有一種“病夫”狀況,坐了金鑾殿後便疲憊不堪,安於現狀,在“平天下”問題上缺乏進取心,從來沒有過恢複漢唐舊疆,統一全中國的念頭,不僅沒有能夠削平北漢,也沒有能夠收複燕雲十六州。相反,他希冀用“和平手段”即用經濟手段將燕雲十六州從契丹手中贖回,這種思想大大地影響了後繼的曆代趙家統治者,使之染上“守內虛外”、苟且偷安、抱殘守缺、屈膝求和的“懦夫”“病夫”症。於是屢屢挨打,處處委曲求全,趙家天下也就自然“積弱難振”了。

趙家天下之“積弱”,還與其吏治有關。蓋這趙匡胤係“黃袍加身”起家,最怕大臣、大將們效法而生“變”。因此,一登基,便著手建立“以小係大,比牽繩連,總合於上”的龐大的中央統治體製。其時的職官實行“官”、“職”、“差”、“遣”製度。宋初,為了穩定局勢,保留了後周及各割據政權原有的機構和官職,卻不讓他們行使相應的職權,隻是讓他們在官銜上帶著“判”、“名”等字眼領取俸祿,實際使職權的則是宋廷外差的官員。“官”隻表示一個官員的品位,作為領取俸祿的依據,並無實際執掌的權力;“職”也是一種榮譽頭銜,隻有“差遣”才是實際職事,擁有行政權力。這個製度形成了北宋一套龐大臃腫的官僚機構。官僚機構的龐大,增大了財政開支,到北宋中期就出現“冗官”、“冗費”、“冗兵”的局麵。

抱殘守缺,苛且偷安,不圖進取,這就是趙家天下積弱乃至滅亡的症結;機構龐大,衙門臃腫,重疊冗官,“吃垮國家”,又是趙家天下“積弱而難振”的又一大病因。殷鑒曆曆,後人無不掩卷感慨而為其哀之。今天,回顧和審視我們的祖宗的這一曆史悲劇,我們大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迪——安於現狀,不改革開放,不開拓進取,不勵精圖治,不整肅機構,簡政精“官”,我們也會“積弱”下去的。

《天涯同舟》,1993,第2期

“觀鄉而順宜,因事而製禮”

如果說一項技術發明能解放千百萬勞動力,創造億萬元財富,那麼一項成功的改革方措同樣也可以使民族振興,國富兵強。漫漫人類五千年文明史足以證明這一點。《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的“胡服騎射”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其時的趙國,積弱無力,四麵受敵,“而無疆兵之救”,危及社稷。國君武靈王趙雍銳意改革,勵精圖治,頒發並實施了一項改革措施——“胡服(即令全國人改穿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服裝,這種服裝多是短衣,長褲和長靴,衣身緊窄,便於活動)騎射(即教人民學著騎馬射箭)”。幾年過去,趙國建成了一支驍勇強悍的軍隊,被譽為“三晉之冠”,於是圖謀發展,“西略胡地,至榆中”,數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聲威大振。公元前296年,終於滅掉中山,不但鞏固了國防,且大大拓展了疆域,甚至策劃通過雲中,從南方直接進攻秦國。

趙武靈王成功了。然而這一成功得之不易。蓋傳統觀念、習慣勢力往往是強大的,“胡服”、“騎射”,無異於承認自己不行而提倡向胡人學習,乃“不古”、“違製”之舉,一開頭便“荊棘漫漫,關山重重”,陷於王公貴族文武百官的一片反對聲中。時有德高望重的朝中元老公子成(趙雍的叔叔)思想不通,帶頭反對,武靈王便親自跑到他家中苦口婆心地勸解,舌幹唇敝地遊說,終於使公子成心悅誠服,第二天帶頭穿著“胡服”上朝。“胡服騎射”法令頒布後,前來諫阻者更是絡繹不絕,可趙武靈王毫不退讓,一一駁回:“……先生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法度製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趙武靈王的成功,在於他“敢為天下先”,敢“闖”敢冒敢改革。他多次引用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製禮,所利其民而厚其國”這段話並將之視為指導思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隻要有利於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就要大膽地改革舊製,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決不動搖。

二千多年過去了。追昔思今,不由感慨良深。人類總在探索、改革中發展、前進,世上哪有“天不變,道亦不變”之理。不改革,不創新,不使國富民強,隻能是死路一條。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多一點“觀鄉而順宜,因事而製禮”的辯證方略,多一點“胡服騎射”的改革進取精神,人民幸甚,社稷幸甚。

《天涯同舟》,1992,第5期

東林黨的悲劇告訴我們……

讀史有益。翻開東林黨人的興衰史,不由感慨萬千,思緒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