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讀書手記(1)(1 / 3)

王安石的悔悟

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治國理政寫作之餘,總是忙中偷閑,跳出紅塵去大自然懷抱裏遊覽,寫出了諸如《遊褒禪山記》等傳世佳作。然而那次王安石的遊褒禪山卻不但沒有盡其趣,還引來懊悔。

原來這褒禪山乃安徽境內名山之一,依山而上五六裏,乃為“後洞”,裏麵深遠幽險,入之甚寒。其時王安石與廬陵蕭君玉等四人,“擁火以人”,但覺“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亦愈奇”。有位遊友怠困,打退堂鼓:“不出,火且盡。”於是大夥一齊退出洞來。出來時,隻見那火把還在亮著,足夠用來照明。有人“咎其欲出者”,王安石也深為懊悔:嗟乎隨大流,以至“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據說人到了“悔”這一境界,往往總要“悟”出些什麼來的。王安石褒禪山這麼一“悔”,果真便“悟”出這麼一條登山之誓理來:“……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其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不能至也……”

由登山遊洞想到許多。世上萬事需要克服“半途現象”。“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談戀愛搞對象倘若羞答答不敢啟齒,或者是知難而退,那麼窈窕淑女必屬他人無疑。治學問幹事業亦然,要得到那麼一種“奇偉瑰怪之觀”,就必須立大誌,“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大膽開拓。改革開放,亦似登山遊洞,“登”之愈“高”,“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其“見”亦愈“奇”,“非有誌者不能至也。”半途而廢是沒有出路的。隻有戰勝“半途現象”,不畏艱險,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百折不回奮勇攀登,才有希望達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相反,倘若見難生怯,知險而止,必然會像王安石遊褒禪山那樣隨大流打退堂鼓,半途夭折而悔恨莫及。

《中州統戰》,1993,第3期

半個改革派

中國曆史上一些敢於改革、有所作為、勇於創新的國君或皇帝,諸如趙武靈王、秦始皇贏政、隋文帝楊堅、漢光武劉秀、明太祖朱元璋等都是勵精圖治的改革派。其中最為突出的要算戰國時的趙武靈王了。此公冒著文武百官和朝中元老的強烈反對,鍥而不舍,堅持推行“胡服騎射”,終使國威大振,兵強馬壯,威懾四方。

然而也總有那麼一些心想振作、改革,但又由於自身素質原因而做不成改革派的皇帝,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仁宗趙禎先生就是一位。

這位趙禎先生,上任伊始,雄心勃勃,出於挽救國家嚴重經濟危機計,任命大改革家範仲淹推行“慶曆新政”。其時範仲淹提出考核官吏,嚴格限製朝廷“裙帶關係”,改革科舉製度,慎重選任地方軍政長官等十條改革方略。此公一看,好啊,不錯!放手給你幹吧。然而新政施行不日,觸犯了皇親國戚、權貴大臣們的根本利益,他們紛紛鬧上門來,弄得國將不國。這位趙禎頓時慌了神。算了算了,別鬧啦!最後撤了範老夫子的職,息事寧人。

更糟糕的還是宋朝第五任皇帝神宗趙頊。此公新任,書生意氣,風華正茂,意在改革,勵精圖治,起用“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改革家王安石,讓他大展身手。王安石有了尚方寶劍,一口氣提出“青苗法”、“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變法措施,此公看罷龍顏大喜,全部接受、支持。然而新政施行,觸犯官僚權貴,一時罵聲四起,中傷紛至。更添上天不作美,旱災降臨,彈劾奏章鋪天蓋地,弄得此公迷惘猶豫,動搖乃至打退堂鼓,弄得王安石三起三落,不得其誌,變法也就付之東流了。

趙禎也好,趙頊也罷,稱不上永遠的“改革家”,頂多隻能算是“半個改革派”。這號人士,人雲改革亦雲改革,附改革之風雅,竊改革之美名卻安於四平八穩,一旦風起雲湧,他就擊鼓退堂,洗手不幹,更不負任何責任。

現實生活中,這號“半個改革派”倒也沒有絕跡。他們吆喝起“改革”來,聲勢頗壯,然而又免不了前怕狼後怕虎的,一旦出了點亂子,便怨天尤人,偃旗息鼓,有這“半字號”的“改革派”存在,改革呀、變法呀往往要弄得泡湯!

《改革時報》,1995.6.15

“天河浮槎”讀後

話說古代有一居海島之人,每年八月看見有人乘筏自天河來,便決意做探險者踏海尋天河。他乘上竹筏,在大海上航行了二十餘天。開始,每天照樣看到星星、月亮、太陽,後來卻“茫茫忽忽,不覺晝夜”。十餘天後,漂至一處,但見“有城廓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他終於看到了世上凡人看不到的“天河”盛景奇觀。

這是一則誌人小說,出自晉人張華《精物誌》。這位張華的想像力極其豐富,其生花妙筆將人們帶到無比神奇美妙的“天河”仙境。神話歸神話,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願望,反映和提示了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停地探索和追求。那位探險者,衝破舊觀念舊意識之圍,勇於追求和探索,不畏艱難險阻去尋找“天外之天”。倘若他沒有這股探索的勇氣和精神,他決不會成為到達美妙神奇聖境的勝利者,而照樣是人雲亦雲的凡人。

我們正處於一個改革奮進的年代。改革,就是創新,就是探索,就是要不斷向無限美妙的“天外之天”進發,這就需要多一點“天河浮槎”的精神。墨守成規,敬畏雷池,不敢“闖”不敢“冒”,團團如磨驢,步步踏陳跡,“不為禍先,不為禍始”,那有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