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愛因斯坦一直是被公認的具有偉大人格的科學巨匠。然而,由羅傑·海費爾德和保爾·卡特合著的在英國出版的《愛因斯坦的私生活》一書卻首次展現了愛因斯坦生活的原相。該書披露了這樣的事實:1902年,21歲的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結婚,但婚前一年已生了個女兒。為自己的前程考慮,愛因斯坦硬逼米列娃把孩子送給別人撫養,而且從未去看過這個孩子。1912年,愛因斯坦與表妹私通,引起夫妻不和。他們終於離婚。米列娃也是位造詣頗深的物理學家,事業上給了愛因斯坦不少支持和幫助。愛因斯坦對艾耶莎(第二個妻子)的感情也未能維持多久,隨著其聲望越來越高,他與許多女士關係曖昧,他是個厭婚論者,認為“婚姻是把一起偶然的事情長久化的嚐試”。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不論有多偉大,還總會有其錯誤、穢點和缺陷,這早已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所反複驗證過的真理。然而,這個真理,至今還沒有完全被人們所接受。
忠於生活,忠於曆史,忠於事實,對偉人、“聖人”或曆史人物負責,咱們的紀念館、展覽館之類的名人館當學一學展出偉人錯誤過失的斯大林故居紀念館;咱們的人物傳記,還要學一學勇於展現科學巨匠生活原相的羅傑·海費爾德和保爾·卡特才是。
《同舟共進》,1994,第3期
千呼萬喚要出來
前幾年在報上見過一篇文章,裏頭說的是新聞的批評、監督作用。某市郊區因路基長期失修,堵、撞、翻車的惡性事件接連發生,市民怨聲四起,可該市領導卻是充耳不聞。隻是幾家報紙上登了幾篇“捅老底”的文章以後,那路基很快修得堅堅實實的,惡性事故也絕跡了。事後記者訪問其奧秘,一位該市“父母官”和盤托出:“你們那幾家報紙的文章,猶如幾門連珠炮,轟得我們心神不定,坐臥不安,再不盡快解決,就要釀成瀆職罪了。”文中還列舉了某些君子“不怕上告,隻怕見報”的事實來佐證新聞的輿論批評和監督的功能和作用。
幾年過去了。現在似乎很少見到這麼痛快的文章了。現在搞新聞的大都感到新聞批評和新聞監督沒那麼容易。寫了什麼批評稿,罵聲或恐嚇信也就來了,也有鬧到報社要打砸記者的。一位女記者寫了披露慘無人道摧殘某婦女內幕的紀實文章,引起了轟動,凶手是坐牢了,可女記者卻在胡同裏倒了下去;廣東電視台5位記者在廣州白雲區采訪有關“商業一條街”影響國家一項重點工程建設時,在該鎮委、鎮政府大院遭到無理謾罵、圍攻並被非法扣留5個多小時,攝影機內的錄像帶被強行取走;該電視台記者在番禺“××電器城”參與查處偽劣商品調查報道時也被圍攻並被非法拍照。有人拿著照相機大喊:你們已逐個被拍照,誰再敢來采訪就打死誰!該台記者采訪時遇到類似的事不勝枚舉。(見1994年第3期《同舟同進》)寫批評報道居然要灑熱血拋頭顱!
問題的要害還是法製不健全。新聞界的批評監督,記者深入采訪、報道、寫文章,缺少有效的“護身符”——新聞法規。圍攻你,謾罵你,砸你的攝像機全不犯法(無具體法規規定),於是乎圍攻、謾罵、砸攝像機之類的事就屢有發生,大不了受侵害的記者通過高層領導批示之類的“人治”行為,然後用“私了”的方法(諸如請吃飯,賠禮道歉)不了了之。記者的正當權益依然得不到保護。
幸好,新聞界人士這血總是熱的,為了國家民族和新聞界之興旺,為了爭取“護身符”,新聞界熱血人士每披肝瀝膽,頻頻進諫,矢誌不渝。幾年前有位新聞界的全國政協委員曾有《呼籲建立新聞法》的提案,但由於種種原因,此事一直未見結果。盡管這些年輿論鼎沸,新聞界的“護身符”還是“千呼萬喚不出來”。
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社會總是按照自身規律向前發展的。新聞界的“護身符”總會經過“千呼萬喚”之後脫穎而“出來”的。其道理再簡單不過:人民群眾呼喚激濁揚清,社稷國家呼喚長治久安,改革開放的步伐什麼時候也沒有停止。
《民主》,1994.第12期
戴家村的啟示
上海有個戴家村,那是全國有名的富村。早在1989年,該村就以發達的村辦企業而著稱,全村稅後利潤達181萬元,是上海出名的“百萬利潤村”。進入九十年代,該村經濟效益仍然良好,可謂百業興旺,衣豐食足人富。然而好景不常。1993年,這個村衰落了,從一個“百萬利潤村”跌進了全縣虧損戶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