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陳金義此舉轟動了整個大上海乃至全中國。“私吞公”,被理論界視為一種經濟社會現象,陳金義在全國成為新聞人物,“陳金義現象”成為活躍非凡的理論界的一個新“熱點”。
“陳金義現象”給人們以說不透道不完的話題。
陳金義夠威的了。他的“皇家公司”猛將如虎良臣如雲,有2000多名員工,數百名高級科技人員為其擔任顧問或中層管理人員,經營著7大類商品,光是在杭州的總公司注冊資金就達668萬元,公司正邁向現代化大企業之行列。
“個體萬元戶”曾經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令人羨慕不已的“現象”,如今卻排不上號了,“萬元不算戶,十萬才起步,百萬算有錢,千萬是大戶”已是一種事實。私營業主已堂堂皇皇列入我國當代富豪之首而具有“東方新大亨”之魅力,威武雄壯地登上改革開放的經濟大舞台。先前那種將私營個體企業與“小商人”、“投機倒把”、“偷稅漏稅”、燈紅酒綠緊緊相聯係的傳統思維已不再吃香了。
私營業主之所以能一領時代新潮流,主要得益於改革的“天”、“時”。個體、私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載人憲法,這就為其生存、發展提供大好天地。而若在“人鬥人”的時代,這號東西總是被當作資本主義來批鬥,是注定抬不起頭來的。
立誌、實幹、團結、開拓,這恐怕又是私營業主們得以領時代潮流的又一重要原因。“器大聲宏,誌高意遠”,他們往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那麼一股“人和”的力量、嚴厲的作風、拚搏和奮進的精神,並善於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陳金義對每一位新來報到的員工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先好好學會做人”,然後才讓他們跟著自己沒命地幹。有一次,為整治一家工廠,陳金義竟七天七夜沒有合上眼,他麾下的管理幹部“入鄉隨俗”,將每夜二三點鍾睡覺視為尋常事。陳老板財大氣粗,為鄉裏人修橋築路辦學校往往一擲千金,而對自己卻摳得令人難以置信,出差外地住小旅館,食方便麵。這與咱們一些“吃公飯、打公鼓”,“公鼓破、叫公補”,“幹好幹壞一個樣”,暗裏使勁窩裏鬥,吃垮公家心不疼的國營老板們相比不也可愛、可敬得多嗎?
“我們在大上海有了基地,站穩腳根,就能向其他地方乃至海外擴展”,陳金義還想將“皇家公司”辦成一個高等學府,一批批培養專業經營人才,再讓他們回歸社會開公司當老板。這陳老板還采用國際通行的“CI”定位——樹立自己的企業精神、企業形象,打到外國去。錢越賺越多,雪球越滾越大,管理越來越先進,領域越拓越寬,這是“陳金義現象”的又一特點。
富得流油而不忘國家,不忘社會,樂做公益事業,是“陳金義現象”又一特質。這位陳老板,花錢支持公益事業難計其數,這次出巨資競買6家商店,其收入全部捐給東亞運動會,而這實際上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奉獻。其道理也極為簡單:“……憑我目前擁有的資產,吃他幾輩子都行,但算帳就要多算國家帳,民族賬,沒有國家、社會的富強,哪來個人的富裕?”
“私”吞並了“公”,這不得了,社會主義還要不要?
不必大驚小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需要敢冒敢闖,標新立異,衝鋒陷陣。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本身就是社會的法則和進步。同等競爭條件下,公有製有優越性,私營經濟自然會俯首稱臣;而一旦“私”吞了“公”,亦不足為奇,對國家來說,甩掉了幾個虧本或微利小店,可以將錢投入到可產生更大效益的項目中去,正是增強了國力,這碼大好事,輪都輪不到呢。
時代在發展,曆史在飛旋。神州大地,無數“陳金義”正在崛起。一個農民成為一種現象,這不能不給我們帶來巨大的震動和深刻的思索:當今之世,不改革,不勵精圖治,行嗎?
《海南日報》,1993.2.12
“成事不足獎”
隻曉得給事業勳績顯赫輝煌者發獎,卻沒料到今時居然也有對事業無所成乃至成事不足者發獎的,真所謂世上之事無奇不有。
說來有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立一種名叫“另類諾貝爾獎”的獎金,專門“獎勵”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知名人士。據該院宣布,本屆獲獎者主要有:美國副總統奎爾(教育獎)、垃圾債券大王米爾康(經濟獎);氫彈之父特勒(和平獎)
倘若評選天下評獎史上第一奇觀,我看此事當入選無疑。未知後來諸位獲獎者有沒有登台領獎,獲獎時是微笑著還是苦笑著,或者是憤然大嘩,然單論其社會效應倒也足以轟動——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建樹”人人皆知,使獲此“獎”者本人深受震動,領教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外在的內在的“壓力”和“動力”。
人類也真怪,一般來講是“正打正著”,但有時卻是“歪打正著”。“歪打正著”有時還相當討好。莫裏哀說過:“一本正經的教訓,即使是最尖銳的,往往不及諷刺有力量;規勸大多數人,沒有比描寫他們的過失更見效的了。惡習變成人人的笑柄,對惡習就是重大的致命的打擊。”(《達爾杜夫》序言)如此看來,麻省理工學院苦心設立的“成事不足獎”是很得莫裏哀這句名言之“三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