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大潮思辯(2)(2 / 3)

《海南日報》,1996.6.4

信息的威力

一條信息的威力有多大?自然是七嘴八舌難有標準答案。有的信息對人們沒有多大的影響就稍縱即逝,而有的信息卻一石擊起千層浪,引起公眾沸然,甚至會產生某些社會動蕩和變化,這就要看你這信息的性質和內涵了。

手頭有一條關於信息的“信息”——“一條信息‘嫁’出百萬‘黑姑娘’”,侃起來還很有趣。

說來話長。湖北省房縣地處偏僻山區,是著名的黑木耳之鄉,山裏人親昵地稱自己的產品為“黑姑娘”。1991年,該縣15萬公斤“黑姑娘”嚴重積壓,“嫁”不出山去,令“父母”們傷透腦筋。後來該縣在現代經營中學精了,先後向23個省市的86個縣市發出“燕耳”待售信息,一時引起眾多客商關注,次年春耳和秋耳上市時,外地客商順著這條“紅線”紛紛去房縣訂貨,使該縣“燕耳”暢銷,一下銷售65萬公斤,僅此一項為國家增收一百多萬元。

一條信息帶來了上百萬上千萬的經濟效益,應該說是當代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在市場經濟社會,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金錢,信息就是效益。經濟越發達,商情、信息、廣告就越成為經營者的生命線。時下國際國內正在進行的“信息大戰”、“廣告大戰”不外於此。日本的豐田公司做廣告不惜血本;美國的“可口可樂”公司每年的廣告宣傳費達數億美元;廣東的健力寶集團近年來舍得下本錢讚助國內大型文體活動,每年投下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元的廣告費。市場經濟越發達,廣告業、信息業就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常說山裏人要脫貧,然而常常欲脫還貧。緣由固是眾多,但恐怕有這麼一條:山裏人的信息業、廣告業不發達。山區往往資源豐富、土地眾多、土特產品優質,然而你那麼多好貨,卻不讓人知道,隻憑著“好酒不怕巷子深”,不善於“黃婆賣瓜,自賣自誇”,世人連你的存在你的產品都不曉得,更何談做生意?一位山裏來的縣長喜形於色對筆者說,他現在不愁沒有人來投資開發了,隻緣他的縣在全國數十個地縣都發布了信息,在數十家報紙上做了廣告,錢是花去了,可招來的客商令他開顏。

宣傳是一種經營,發布信息是一種推銷和投資,而且是更高層次的推銷和投資,隻要你實實在在擁有“黑姑娘”式的好貨,又懂得善於發布信息,做廣告,就不愁你的貨賣不出去。這,就是“一條信息‘嫁’出百萬‘黑姑娘’”給經營者的啟示。

《海南日報》,1993.3.4

從名牌大學招生難說老百姓的實用觀

據《中國青年報》載,1992年度北京、複旦等全國名牌大學生源萎縮,北京大學在經濟發達的9個省市的招生缺口達150人,僅北京地區就缺招60多人。相反,在一些“非名牌”院校諸如財經、貿易類的大學招生卻紅紅火火。北京外貿大學文科投檔竟比人民大學要高20分,招到了15個省的“文科狀元”,大有尖子生雲集之勢。

名牌與非名牌出現的這些差異,原因固是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條恐怕是名牌大學某些專業設置不適應現代經濟社會需要,不合報考者的胃口。財經、貿易類院校普遍看好,表明越來越多的人在選擇誌向時已日趨“實用型”,學經濟,幹經濟,在經濟大潮中弄潮,遠遠比學基礎科學來得實惠、時髦。

其實人總是講實用的。買月餅來享受,大多買中低檔的。上百元一盒的,“隻中看,不中吃”,“有得吃就行了,何必那麼高級?”到餐廳吃飯,決不會進五星級賓館而到中低檔甚至到風味小食攤去。前者錢多花了沒啥吃的;而後者呢,價廉物美真實惠。出門坐車,大多是擠公共汽車而不願多花冤枉錢“打的”……如此這般,無不是老百姓實用觀的生動體現。

老百姓的“實用觀”有時很能體現在社會政治領域上。“發展才是硬道理”為什麼這樣得人心?還不是給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和福祉。先前以“鬥”為綱的年代,開口閉口“與人鬥”、“世界一片紅”,美麗動聽,姓“社”的標簽光環四射,可就是肚子要餓,阮囊如洗,窮得丁當響。“這樣的社會主義要來幹啥?”至今才弄懂了:貧困不配姓社。今天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誰不打心眼裏說改革開放好?

《三峽晚報》,1993.1.28

人在大潮侃“下海”

“經濟上山,幹部下海。”如今,“下海”已成為黨政機關、科研院所、乘車途中、辦公室裏火爆爆的話題。它呼喚眾多的有誌者投身於經濟“主戰場”。

幹部“下海”,是改革開放帶來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下海”有利於解決目前機關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皇糧”不足的矛盾,又有利於搞活經濟,推動生產力發展;有利於有誌者去開拓、創業,去尋找屬於自己最佳的那一方天地。“下海”,既有對傳統意識的決裂,也有現代改革精神的勃發。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下海”,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震動。人們對此各有己見,各具心態,各有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