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位廠長鐵心搞改革,一上台便宣布打破“三鐵”(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實行全新目標承包、人事、分配和獎罰製度,頓時讚聲鵲起。然而,有人背後對他指戳、揮拳頭、罵穢語、吐口水、捅刀子,有人對他羅織罪名聯名誣告,有人寫信給他,要他吃安眠藥永遠不要起來!然而他卻是條硬漢子,始終沒有“手軟”,沒有吃安眠藥照樣幹得歡。
改革總是艱難的,改革家又總是不好受的,將先前舊的一套翻個個兒,治懶治混治散,打破“大鍋飯”,端掉“鐵飯碗”,無異於要某些人的命!因此,改革家遇到諸如指戳穢罵吐口水揮拳頭捅刀子聯名誣告之類也就“理所當然”了。
問題是你改革家的態度。那位廠長可真的有點大家風度,麵對這一切泰然而處之,“白眼看雞蟲”,吃得甜睡得香(據說安眠藥倒真的買了幾瓶,後來全甩掉了),意氣風發,含笑去進取、去開拓,拚搏數載,終使一個瀕臨“死火”的廠子一躍變成本埠同行業中的先進企業。
現實中如此這般“不吃安眠藥”的廠長多乎哉?不多也。不然就不會掌聲大作,其事跡就不會成為新聞。倒是這樣的鏡頭不少見:受罵挨告被口水噴收到恐嚇信後撫膺長歎,淚下悄悄,食不安寢不寧,或打退堂鼓,掛印不幹;或將棱角磨平磨滑,做模棱兩可四麵討巧八麵玲瓏的“太平官”、“清心官”、“安樂官”……
改革者日子難過,在咱們國家早是“古已有之”的了。幾千年的王道社會,改革者大多沒有好下場。商鞅變法,結果五馬分屍;吳起改革,於是亂箭穿心;王安石變法,則幾起幾落,屢掉烏紗帽;譚嗣同維新,便含笑血濺菜市口。雖說今天已是改革盛世,奈何天此“盛世”乃從舊世道“脫胎”而來,傳統觀念、習慣勢力依然可怕和強大,否則,改革者也不會有服“安眠藥”、“中箭落馬”、偃旗息鼓、“無為”而保身之鏡頭了。
看來,改革盛世中的改革家們仍然需要無私無畏。戰戰兢兢,吃安眠藥者幹不出大業。不過,在鼓呼改革家無私無畏的同時,咱們的社會公眾,咱們的輿論導向,咱們的領導者應該為天底下正在奮力拚搏舍生前行的改革家們想些、說些、做些什麼呢?願時人三思。
《粵港企業家報》,1992.4.22
製白薯·養石斑魚·種瓜菜及其他
話說河北盧龍盛產白薯,其自薯的加工相當有特色:或煮、或炸、或烤。烤白薯,暖烘烘,熱騰騰,香味盎然,甜美可口;炸白薯片,端上來黃生生,吃在嘴裏脆酥酥,舌下生津,兩頰生香,成了當地的一種“土特產”。一些遠離家鄉的盧龍人,離家時總忘不了帶上幾塊烤白薯,幾包炸白薯片,仿佛惟此才算嚐到了家鄉熱土的味道。近幾年來,盧龍人學會了白薯加工,他們將白薯製成了雪白的粉條、粉絲,製成各式各樣的薯脯、薯罐頭、晶糕,以濃鬱的地方風味博得國內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不少產品還打入了國際市場,創彙頗豐,盧龍人由此富了起來。
與盧龍人致富相似的,還有海南東海岸善養石斑魚而致富的陵水新村港人。石斑魚是熱帶海洋特有的優良魚種,海南島乃至西沙、南沙海域均有出產。這種魚風味獨特,肉質鮮美、白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質,維生素B、C和鐵、鋅、鈣、磷等物質,是受國內外市場歡迎的上等食用魚。由於石斑魚大多生活於岩礁之下,網捕不易,故漁民常用釣具釣魚,產量相對不高。近年來新村港漁民逐漸放棄了傳統的釣魚法而時興網箱養殖法。養殖法很獨特,在港灣或淺海灘製成一個個相連的大網箱作為養殖場所,便於科學飼養、管理和捕撈。魚的產量相當高,大多銷往港澳台市場和國內外高級賓館、酒店,行情看好。新村港人由此大多成為小康殷富之家。筆者曾慕名到過新村港采訪,那裏的幾萬元幾十萬元戶比比皆是,那些大中型養殖戶不少還是百萬富翁呢。
最近到家鄉海南文昌市昌灑鎮走了走,發現其氣象煥然一新:往年鎮上冷冷清清,而現在街上熙熙攘攘,農民銷售、客商收購辣椒正忙得不亦樂乎。家鄉人喜氣洋洋地告知,過去賺錢沒門路,如今不愁了,種冬季瓜菜大有賺頭。豈止是家鄉昌灑,海南島西南部各市縣乃至整個海南省都動起來了,冬季瓜菜開發、熱帶作物種植搞得熱火朝天,搞冬季瓜菜種植和販運而致富乃至大發者比比皆是。正因為如此,熱帶高效農業開發成為海南三大支柱產業便赫然寫進了海南省治省、興省、富省方略之中。個中之道理是明擺的,當北國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時,我們這裏新鮮瓜菜源源不斷北上,供應幅員遼闊的北方大市場,能不賺錢致富嗎?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盧龍人、新村港人、種熱帶冬季瓜菜的昌灑人為何能脫貧致富奔向小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大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文章,有白薯的“靠”白薯、“吃”白薯,有石斑魚的“靠”石斑魚、“吃”石斑魚,有熱帶冬季瓜菜的便“靠”、“吃”熱帶冬季瓜菜,門對路順,得心應手。
常聽到有些人浩歎:“咱們這裏條件差,致富沒門。”那麼請學一學盧龍人、新村港人、搞冬季瓜菜開發的昌灑人吧!從自身實際出發,利用自身優勢,選擇自己最能“靠”、最能“吃”的“山”和“水”,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闖出自己致富之路,又何愁不能過上好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