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吐不快(2)(2 / 3)

改革盛世,人才輩出,千千萬萬個單位、部門無不騰龍躍虎。然而我真為某些“龍”“虎”惋惜,為他們“騰”不起來,“躍”不出去,臥伏於那信奉和篤持“士欲愚”哲學者們的“囹圄”之中受“困”受“抑”和受“縛”而遺憾。

《海南特區報》,1993.1.7,“符江專欄”

出汗說出國

現在咱們的同胞出國之事漸漸多起來了。出國考察、出國學習、出國進修、出國經商、出國辦實業、出國觀光旅遊、出國聯誼交友……一位供職於外向型經濟企業的朋友開句玩笑說:過去出國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如今出國就像鄉下人進城趕集一樣容易。

國人出國日多,自然是件大好事,至少是曆史的一大進步。改革開放,觀念更新,國門打開,與國外的經濟、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往日盛。老外們大批大批地進來,咱們國人大批大批地出去,惟此咱們中國才以得走向世界,與世界經濟文化接軌。回想當年。咱們的閉關鎖國政策貫徹得十分徹底,別說能出國,就是有點“海外關係”也挨查挨整,其兒孫們也自感灰溜溜低人一等,那情景真叫人臉上發燒。

出國固是件大好事,但出國也與天下好事一樣,怕就怕刮大風、“旋風”。而事實是你越怕它就越“刮”。某地區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新形勢,動用賬戶裏的公款,分期分批選送幹部出國考察、學習、培訓,聲勢顯赫。不少市、縣定出不成文的規定:凡屬各級領導者均可出國考察、學習、取經。於是市長、鎮長、鄉長也成批成批出去,不亦樂乎!氣得辦事員們滿口牢騷罵聲不絕(據說此差距正在考慮解決)。

幹部分期分批出國考察學習好則好矣,但倘坐下來細細算一下經濟賬,大腦皮層未免要烘熱。一個人到外國,吃住行用,少說數千,多則上萬、數萬(外彙),如此這般“成批”計算,其數目叫人驚詫。咱們的國家還不富,不少地方財政還打“赤字”,人均收入還相當“羞澀”,不少百姓賣糧還“打白條”,中小學教師工資屢屢拖欠,未知咱們某些出國考察學習的組織者可想到沒有?

更要緊的還是見賢思齊,比學趕超。他甲縣能組團考察美國,咱乙縣憑什麼不能考察新加坡?他正的能出得加拿大,咱副的為何不能去馬來西亞?他鎮長鄉長什麼的都能到外麵“瀟灑走一回”,咱科長幹嗎不能去開開眼界?於是乎,該比的比,該學的學,該趕的趕,出國考察之“風”便平地刮起,越刮越烈。

不由想起了《西遊記》的“三藏取經”。說句老實話,這位三藏先生不畏千難萬險去西天取經,完全稱得上是形式主義的極致。如來的三藏真經至聖至寶,憑著孫悟空的本領,讓孫悟空一個人翻筋鬥即刻取來便可,何必硬要讓師徒四人曆盡艱辛降魔伏妖去取?眼下的“出國考察風”,是否也有點“三藏取經”之味呢?

前幾年某家報上說有位官員夾在某科技考察團中出國,人家正兒八經地談業務,他卻在洽談席上打瞌睡,打呼嚕。如此這般的出國,其效益實在令人擔憂。然而你叫苦,他卻在舒服愜意:“我這是趕上了時髦,瀟灑走一回!”

寫到這裏,又該出汗了。

《三亞晨報》,1994.1.14

說謊說慣了

偌大之中國可謂無奇不有。話說1994年6月2日,浙江省雲和縣石塘鎮鎮委書記王林偉、鎮婦聯主任洪秀珍因趕舞場撞車身亡。這原本也沒有什麼大錯大過。誰料幹部們卻將之說成為“外出搞計劃生育”,“因公殉職”。一時聲名大噪,引起縣地領導的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王、洪兩人治喪委員會”,組織較大規模的追悼會,並同意以組織名義在其墓碑上刻鐫“因公殉職”之字樣。(見《中國紀檢監察報》)

好一夥石塘鎮的幹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偷梁換柱,指鹿為馬。據說,這是經幹部們反複討論,統一口徑後定的說法。

這些人何以敢如此這般指鹿為馬且“指”得冠冕堂皇麵無愧色?大概在於說謊說慣了,不怕你不信,就怕俺不說,況且身邊眼見的也多是貪汙有罪,撒謊無事。

中國人的說謊,確實也源遠流長,在那千百年吃人的社會裏,那貪官酷吏不是哄騙皇帝,把哀鴻遍野掩飾成“太平富貴”,直哄得皇帝或上峰連聲叫好嗎?即令是戰敗,也要有“屢敗屢戰”之光彩。在前些年,肚餓得咕咕叫,卻說是“超英趕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講形勢,說夠“大好”之後還不夠,還要加上“不是小好”。改革盛世,這號勞什子居然沒有絕跡。假數字、假材料往往搞得你生氣。有一則假數字奇聞:“造林造出縣外去。”某縣某年至某年造林麵積之總和居然超過全縣的土地總麵積!

好在現在是實事求是的年代,撒謊弄虛者有術,但也有限,到頭來總得曝光現醜倒黴。那位以“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為信條的野心家早已身敗名裂,“畝產萬斤”之類也早已受到曆史的嘲笑。單說如今石塘鎮那夥放開膽子,將趕舞場死亡說成“因公殉職”的撒謊者吧,也早已是罰有應得,咎由自取:撤職的撤職,警告的警告,各得其咎。

是實事求是還是弄虛作假,咱們的學費交得太多了。社稷國家,四化大業,再也經不起扯謊弄虛造假地折騰了。不嚴肅紀綱,不執法如山,不動大力氣動真格地整治那些說謊說慣了,且說得臉不紅心不跳的謊言專家,咱們的事業的生氣起色、興旺發達,隻能是鏡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