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理政漫筆(3)(2 / 3)

大關人民敬愛蔡朝東,那道理也是明擺的:他心中裝著大關群眾,為大關群眾辦了好事,實事。一年前,他不過是省裏的一名掛職幹部,卻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絕對票數當選為縣長。上任一年,他起早貪黑,竭精殫慮,孜孜奔勞,給貧困落後的大關縣帶來了可喜的變化:發現了具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開發了黃連河瀑布群風景區;他牽線搭橋,把貧困山區的剩餘勞力組織起來,親自授課培訓,送到發達地區幹活,開眼界;他重新開發曾獲國際巴拿馬獎的翠華名茶,使鄉鎮企業總收入邁上一個新台階……為了大關群眾脫貧致富,他常年累月在崇山峻嶺中奔波跋涉,餓了便啃幾口洋芋,夜裏常到一二點鍾才入睡,因疲勞過度,幾次便血,但仍堅持跋涉奔勞,催人淚下。

中國的老百姓自古以來就愛清官、好官,他們永遠是這樣的樸素這樣的長眼睛。任何父母官,隻要在其任上做出實實在在的好事和政績,百姓們就會歌之頌之懷念之,所謂“三年而後頌聲作”(古代地方官一般任期為三年),你幹好幹壞,民心可鑒。戰國時西門豹治鄴安民,百姓交口稱讚,代代相傳;李冰築建都江堰,百姓為其蓋廟堂,燒香燭,刻雕像;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府時,體恤民情,興修水利,遍種桃柳芙蓉於西子湖畔,任滿時人人垂淚,更有人畫其像供奉家中;南宋王十朋勤政愛民,任饒州知府三載,減輕賦稅,發展生產,整飭治安,興辦學校,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離任時百姓傾城而出,揮淚相送,有人不願王十朋離去,竟將橋拆了,熱淚橫流的王十朋隻得悄悄從另一條小路離別鄉親。今天大關百姓抬縣長,正是中國老百姓愛“清官”、“好官”古老傳統的生動寫照。

不由想到當今公仆中的極少數另一類“官”。他們任滿或調任,百姓們不是“抬”,而是“慶”,大“慶”特“慶”。有這麼一位縣長調走,群眾點燃長長的鞭炮,舉杯相慶有如“送瘟神”,竟有將鞭炮點到那縣長新單位的。個中之緣由,自然複雜得很,誰也難道清其奧妙。隻是清代小石道人《嘻談錄》有這麼一則“五大天地”的笑話能給人一點啟示。笑話說的是有一位當官的任滿辭別,百姓們給他送一塊“德政匾”,上麵寫著“五大天地”四個大字。此官怎麼也看不懂,便問個究竟,百姓們答道:“大人一到任,金天銀地;在後堂享福,花天酒地;坐堂審案,昏天黑地;百姓喊冤,恨天恨地;如今卸任,謝天謝地!”我常想,時下那些因調任而讓百姓彈冠相慶的“官”們,是不是也沾有點兒“五大天地”的味?

時下不是要知善任,全麵考核幹部嗎?請考慮民心民情。你這官兒是好是壞,是昏是明,是清是濁,民心可鑒,卸任時自見分曉。建議人事組織部門加上“卸任考核”這以一條。對萬眾馬頭相送乃至抬將起來的好官和彈冠相慶“送瘟神”的“×官”千萬不要一視同仁。

《海南日報》,1994.10.19

“不惜死”與“不愛錢”

嶽飛不是政治家,但他有一句很值得政治家們深思的名言:“武臣不惜死,文臣不愛錢,則天下太平矣。”

這句話倘若剔除其濃重的封建意識,然後拿來考察古今中外之吏治,有值得深思之處。

“不惜死”,就是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有麵對強虜外寇浴血奮戰、馬革裹屍的英雄氣概。一個國家倘盡是這樣“不惜死”的公民,則江山穩固,天下安寧矣。相反,倘若一個民族個個都貪生怕死,天下能太平乎?中華民族沒有滅亡,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不惜死”的民族精英。

“不愛錢”,就是要戒貪守節,潔身如玉,為政清廉,不為任何金錢所動搖。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所出現的“以不貪為寶”、“暮夜卻金”、“清風兩袖”的人民所頌揚的為官者,就是一些“不愛錢”的仁人誌士。在改革盛世的今天,人民政府的威望之所以比曆代王朝高,除了“社”與“封”這一本質區別外,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其大多數官員愛人民而不愛錢,為政清廉的公仆永遠受到人民的愛戴。“不愛錢”仍然是當代社會的高尚“官德”之一。

然而耳邊也常聽到一些罵“錢權交易”不正之風罵得好狠的聲音。這樣的罵聲之溢出,不是因為別的,而正是公仆隊伍中個別人太愛錢了,“愛”得目無法紀全無心肝,這號人錢迷心竅,張開大口貪婪地吞噬著國家資產和民脂民膏而臉不紅心不跳。倘若公仆們都如此這般地“愛”起來,天下豈能太平乎?

看來,嶽飛這句名言在今天並沒有完全過時。它昭示人們:過去經得起死的考驗的誌士仁人,今天仍然要經受得住錢的考驗;眼下公仆們“不惜死”的機會雖已不是太多,而“不愛錢”之考驗卻不時地要麵對,且將亙久延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