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常見並發症及處理(二)(2 / 2)

全身性發作首選丙戊酸鈉,次選苯妥英鈉、卡馬西平、撲癇酮、苯巴比妥鈉。

癲癇首選卡馬西平,次選苯巴比妥鈉、苯妥英鈉、撲癇酮、丙戊酸鈉。

(二)用藥時間

急性期癲癇約占5%~11%,24h內發作。應首先進行病因治療,病因解除後,癲癇發作也隨之停止,有的發作數次,有的僅發作1~2次。

急性期發作應首選靜脈給藥,多用安定10~20mg緩慢靜脈注射,以後觀察如不再發作,則不必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

後遺症期後遺症期癲癇常反複發作,宜正規服用抗癲癇藥物,同時應尋找病因,常見的有動靜脈畸形,腦穿通畸形等,必要時可手術治療。苯巴比妥90MG,苯妥英鈉0.1g每日1次,口服。

(三)癲癇持續狀態的治療

一般治療吸氧,清除口腔異物及分泌物,防止頰、舌咬傷等。

藥物控製原則上使用速效,安全的抗癲癇藥物。

安定首選,10~40MG/次,兒童0.25~0.5mg或每歲(—次最多劑量不超過10mg)緩慢靜注,推液過程不少於5min,或安定40~60MG+5%葡萄糖500ML靜滴,24h不超過1000mg。過快可引起呼吸抑製甚至停止。

阿米妥鈉有的學者認為阿米妥鈉應作為首選藥。成人0.5g,兒童1歲0.1g,5歲為0.2g+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20H內,2ml緩慢靜注,以後肌注苯巴比妥維持。一側頑固性癲癇者可於對側頸動脈內緩慢推注,呼吸變慢,瞳孔縮小應停止注射。

嚴重的頑固性癲癇持續狀態藥物不能控製者可采用乙醚全麻,低溫全麻,藥物誘導氣管內插管乙醚淺麻醉等。

(四)並發症的處理

控製腦水腫,使用脫水劑及地塞米鬆、速尿等。

高熱采用藥物或物理降溫。

腦保護治療、細胞色素、維生素,氨酪酸、胞二磷膽堿、腦活素等,搶救及恢複過程中均可使用。

三、預防

積極合理地治療,防止致癇因素發生及發展,對預防癲癇有重要意義。包括盡早控製腦水腫,高血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控製心律失常,控製感染和高熱,躁動不安者使用鎮靜劑等。

第七節肺炎

肺炎是急性腦血管病最常見的並發症。50%以上的昏迷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尤其是起病急、昏迷程度深者。其往往是導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一、病因及發生機製

卒中病人多為中老年人,大多有肺功能低下及慢性呼吸道疾病,長期吸煙史,分泌物多,易瀦留而繼發感染。

發病後機體防禦功能更加低下,容易導致感染。

肺水腫腦卒中直接或間接損害下丘腦功能,導致自主神經功能失衡,交感-腎上腺係統興奮性增多,大量的兒茶酚胺釋放入血,導致肺毛細血管及全身中小動脈痙攣,肺動脈缺血壞死,加上心功能不全,肺部淤血,血液外滲,開始為間質性水腫,進一步加重則出現肺泡性水腫,引起氣體交換障礙及滲出液瀦留,繼發感染。

吞咽障礙導致病人誤吸,誤吸發生率40%~60%,誤吸後極易發生墜積性肺炎。意識障礙咳嗽反射遲鈍或消失,氣管內分泌物不易咯出。院內交叉感染。

急性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機體免疫功能抑製,繼發感染。

口腔護理或吸痰時操作不當造成組織黏膜損傷,繼發感染。

二、治療與預防

注意口腔清潔,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殘渣、嘔吐物等。

有食物反流者,取頭高位,給予少渣流食、半流食,進食間隔時間不少於讓。

昏迷、延髓麻痹者,後應予鼻飼,鼻飼前應充分吸痰。注意鼻飼不要過快。

保持病室清潔,定期消毒、換氣、減少陪護人員。

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咳嗽、及時吸痰。咯痰無力者可氣管內置管吸痰,同時氣管內滴藥,常用的有抗生素、糜蛋白酶或透明質酸酶、碳酸營鈉,氣管痙攣可給少量皮質激素,以利痰液咯出。內置管每天更換1次,注意清潔及消毒。2~3h翻身拍背1次,注意翻身應到位,拍背應由外向內,自下而上進行。深度昏迷、痰液多且濃稠不易咯出導致呼吸困難者應氣管切開。氣管切開後應及時吸痰及滴入抗生素,注意室內空氣消毒。

昏迷、嚴重癱瘓臥床者應常規給予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

已明確有肺部感染者,發熱、肺部羅音、血中白細胞升高,應早期聯使用抗生素。最好進行痰檢及培養十藥敏試驗,選用敏感抗生素。在培養及藥敏結果出來之前,因多為混合感染,應先選用廣譜抗生素或聯合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