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呃逆
呃逆是膈肌不自主間歇性收縮運動,空氣被快速吸入呼吸道,伴有聲門關閉發出的“嗝”的聲音,是一種神經反射活動。
急性腦血管病直接或間接損害呼吸中樞、下行迷走神經和頸髓1~4,可引起頑固性呃逆,甚至頻繁至代替呼吸。多提示預後不良。
一、發生機製
中樞性急性顱腦疾病,直接或間接損害丘腦及下丘腦、腦幹呼吸中樞,刺激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脯神經不斷發出衝動引起呃逆。
反射性胃內容物返流或消化道出血,刺激膈神經傳入纖維,反射性地引起膈神經興奮。
二、治療
(一)病因治療
顱內壓增高時應降顱內壓治療,胃出血者應止血治療。
(二)對症治療
呱醋甲酯(利他林)10~20MG靜注,常在5~10min內使呃逆停止。癲癇和高血壓者慎用。
羥嗪100~200MG靜注。
硝苯地平10mg,每日3次,可增至20!!18,每日3次,停藥易複發。
丙咪嗪及阿米替林,25mg,每日3次,可增至150~225MG,對頑固性呃逆效果顯著。
華蟾素2~4ML/次,肌注,每日2~3次,嚴重者4ml/次,每日3次。或10~20ML+5%葡萄糖500ml靜滴,1次7~10天1個療程。
丙戊酸鈉15MG,分次服用,可增至1200~1500mg。苯妥英鈉300~600mg(1分3次口服,卡馬西平300~900MG/(1,分3次口服。
氯硝西洋15mg,分2~3次口服。
萘普生(甲氧苯丙酸)250mg,每日2次。
氯苄氨T酸10~20MG/次,每日3次。停藥後易複發。
利多卡因靜滴,呃逆控製後維持4~6H,對頑固性呃逆有效。
麻黃素5~10MG稀釋後靜脈注射。
氟呱啶醇5mg,肌注或靜注,1~2次。呃逆控製後改為1~2mg/次,口服,維持3日。
氯丙嗪25~50mg肌注或每日3次口服。此法不適用於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中藥陳皮、茯苓、半夏、柿蒂各10g水煎服。
(三)刺激迷走神經
刺激咽部及鼻黏膜,壓迫眼球,按壓耳廓,吞服溫水或冰塊等,通過增強傳入刺激可反射性抑製呼吸中樞,解除呃逆。
(四)暗示療法
精神源性呃逆,病人神誌清醒,可使用暗示治療。如電刺激、靜注葡萄糖酸鈣或氯化
鈣等。
(五)吸人含高二氧化碳氣體
可抑製呃逆。將患者頭扣在塑料袋內重複呼吸,也可用麵罩或深吸氣後屏氣等方法。
對於上述方法仍難以控製的頑固性呃逆,還可選擇針刺及麻醉法治療。針刺選穴主要有膈俞、內關、天突、足三裏、合穀、陽泉等。麻醉法包括氯乙烷雙側鎖骨上區噴及乙醚吸入麻醉,但後者不宜用於中樞性呃逆。
第六節癲癇
腦血管病是繼發性癲癇的病因之一,老年人初發的癲癇中大約1/3的原因-腦血管病。缺血性腦血管病中最易發生癲癇的為腦栓塞和腦靜脈及靜脈竇血栓,其次是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占9.3%~31.8%,腦血栓形成占3.02~4.9%。
頸內動脈閉塞合並癲癇發作占20%,大腦中動脈占17.3%。
癲癇大發作占53%~72%,局限性癲癇占27%~46%,癲癇發作占16%,癲癇持續狀態占7.9%。缺血性腦血管病以局限性發作多見。
盛世珍等報道的一組1044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癲癇發生率為5.36%,其中腦栓塞為9.09%,腦血栓形成為3.99%。82.1%發生在病後兩周內,其發作形式及特點與病變部位及大小有關,皮質及鄰近皮質、病灶大者多發,且急性期死亡率高。腦梗死以部分性發作為主,局限於丘腦、腦幹、小腦的梗死未發生癲癇。
一、發病機製
發生機製為腦動脈的突然閉塞或出血,引起急性缺血、缺氧,鈉離子大量內流使細胞穩定性受到破壞,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大腦皮質神經元大量異常放電所致。
腦栓塞多發生在發病早期,腦血栓形成多發生於疾病進展過程中或後遺症期。急性期癲癇發作與腦組織尤其是大腦皮質缺血、水腫有關,隨著原發病的好轉,癲癇不再發作,有些大麵積的梗死,皮質及皮質下結構缺血水腫甚至腦疝形成,多表現為癲癇大發作甚至持續狀態。腦血管病後遺症期癲癇與中風囊周邊部分缺血及膠質瘢痕有關,神經介質代謝紊亂,常反複發作。
二、治療
(一)用藥選擇
局限性癲癇首選卡馬西平,次選苯妥英鈉、撲癇酮、苯巴比妥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