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消化道出血
1932年首先報道了嚴重顱內疾患並發的胃、十二指腸糜爛及潰瘍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稱之為潰瘍即應激性潰瘍。
急性腦血管病合並消化道出血為19.04~48%,缺血性腦血管病為4.9%~13.7%,早期嘔血為主,95%發生在病後24H內,尤其是讓內,一周後多為便血。
消化道出血發生與丘腦、下丘腦及邊緣係統受損有關。多由腦水腫、顱內壓增高、腦疝擠壓及腦室、腦幹出血引起。
出血發生在食管、胃、十二指腸及空、回腸,黏膜血管通透性增高,急性神經營養障礙,廣泛的胃黏膜脫落而發生廣泛滲血,黏膜糜爛甚至形成潰瘍,統稱為應激性潰瘍。
一、發病機製
丘腦、下丘腦受損當病變波及丘腦、下丘腦前區的自主神經中樞時,交感-垂體-腎上腺係統功能亢進,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胃黏膜血管持續痙攣,胃黏膜缺血脫落,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發生出血。動物實驗觀察下丘腦腫瘤及刺激下丘腦區時,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胃酸分泌增多,胃張力增高、胃黏膜血管痙攣,導致胃黏膜缺血發生潰瘍出血。臨床觀察額葉眶麵、海馬回、邊緣係統受損,影響下丘腦功能的調節,也易發生消化道出血。
當急性腦血管病出現廣泛的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幕上壓力達2.67~4時丘腦局部的血流量開始減少,幕下壓力在1.67時壓迫下丘腦血流量減少,幕下壓力5.33~8時延髓發生缺血。如壓迫持續,不能很快緩解則導致丘腦、下丘腦功能紊亂,引發消化道出血。顱內壓增高程度與消化道出血發生率呈正相關係。
激素大量使用激素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抑製胃黏液分泌,使胃黏膜糜爛,發生潰瘍出血,一般發生在使用激素數天後。
急性腦血管病直接或間接並發下丘腦損害,使用激素可加快、加重消化道出血。
二、臨床表現
病人可表現頻繁噴射性嘔吐,嘔吐鮮血或咖啡樣物,嘔前無惡心等先兆。
病人仰臥或擠壓腹部可有咖啡樣物自口角流出。鼻飼者可從胃管抽出血液。
有些病人可表現為持續黑便,同時血壓下降,末梢循環障礙。
如病人意識障礙加重,體溫持續升高,血壓下降,心率加快,頻繁呃逆等提示病變波及丘腦及下丘腦、腦幹,應高度可疑消化道出血。
三、治療
降低顱內壓,控製腦水腫。
如考慮與激素及抗凝劑有關應停用。重度水腫、腦疝引起者,激素應繼續使用,因緩解腦疝是製止出血的關鍵。
控製胃內值控製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使口隻值保持在7.0,胃蛋白酶失去活性有利於黏膜修複止血。
氫氧化鋁凝膠或鎂乳胃管內注入;甲硝呋脂速效,長效,不良反應小。糖硝烯二胺及前列腺素也可選用。
收縮胃內血管可用冰鹽水口服或經胃管注入,有收縮血管、止血作用。
止血劑孟氏液——堿性硫酸鐵溶液,強力收斂劑,使血液凝固在胃黏膜表麵,形成一層棕黑色牢固附著的收斂膜。用法稀釋鼻飼或內鏡下局部噴灑。
凝血酶+生理鹽水50~100ML內,每6H次注入胃內,促進凝血,形成血痂。
立止血每日1~4克氏單位靜脈注射。
中藥雲南白藥、三七粉、白芨258每天2~3次,鼻飼。犀角地黃湯早、晚各一劑。
生地、鮮藕、鮮茅根搗碎口服或鼻飼,每日3~4次。
內窺鏡下止血內窺鏡直視下對病灶噴灑止血物的去甲腎上腺素、高頻電凝止血及注射硬化劑等。
胃飼管引流,大量嘔血應禁食,中小量嘔血可給冷牛奶及米湯,必要時輸新鮮血或血小板懸液。及時補充血容量,可用白蛋白,濃縮血漿,氨基酸,706代血漿,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注意血壓、呼吸、脈搏監測,防止休克。
手術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止血。
四、預後與預防
預後:預後不佳。急性腦血管病合並消化道出血死亡率占48%~88%。據統計一組68例合並消化道出血的急性腦卒中患者死亡46例,死亡率68%。平均死亡為50~60%。
高死亡率的原因一是原發的腦血管病損害重如大麵積梗死,腦疝形成,二是由於消化道出血導致低血容量及水、電解質紊亂。以前者致死居多,嚴格地說消化道出血是重症腦血管性卒中的一種表現,而非致死原因。合並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與白細胞增高有關。
預防:①降低煩內壓,預防腦疝形成。②輕症腦卒中盡量不使用激素。③降低胃液?隻值可服用氫氧化鋁凝膠。
第二節發熱
急性腦血管病常伴有發熱,其中腦梗死大約占40%。
一、發病機製
(一)感染熱
昏迷、臥床者多見,多發生在病後數日。常見的有呼吸道、消化道、泌尿係、口腔及皮膚(褥瘡)感染。表現為體溫逐漸升高,伴呼吸、心率加快,血白細胞總數升高。
(二)中樞熱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受損。有兩種形式。
持續高熱體溫可達39~40℃:甚至40℃以上。持續不退,軀幹溫度高而肢體溫度低,多發生於病後數小時,同時伴昏迷、去腦強直發作、抽搐等,無感染中毒征象,不伴寒戰及血相變化,相對緩脈,解熱鎮痛劑不能降溫,預後不良,體溫迅速下降者,多在數小時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