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低熱產熱與散熱中樞受拫,有間腦受損表現,如大汗淋漓,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等,體溫多在37℃~38℃之間,如不能及時去除病因,預後不佳,多在內死亡。
(三)吸收熱
大麵積梗死壞死組織吸收,可致發熱,一般體溫在38℃:左右,腦梗死多在2~3周,血白細胞數正常或稍高,無感染征象及間腦受損表現。
(四)脫水熱
由於大量寧用脫水劑,導致血容量不足,血漿滲透壓增高,腦組織脫水,體溫調節中樞受損而致發無。表現為體溫升高,意識障礙,皮膚幹燥,尿液濃縮,少尿,血細胞比容增高,高血鈉等。
二、治療
(一)感染性發熱
主要措施為使用廣譜或敏感抗生素。
肺部感染加強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昏迷、無力咯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咯出或吸出者,應行氣管切開。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根據痰培養選用敏感抗生素靜滴或霧化吸入等。肺部感染的預防相當重要,應2~3h翻身一次,拍背清痰。
泌尿係感染多發生於留置尿管持續導尿時。可用1:5000的呋哺西林液或慶大黴素16萬~24萬+生理鹽水50~100ML每天1~2次膀胱衝洗。如可能,盡量減少插管次數及留置尿管時間,尿失禁者男性可采用尿囊引流尿液。
黴菌感染口腔黴菌感染可用1~2%龍膽紫外塗,或製黴菌素50萬+生理鹽水50ML,氣管內滴入。或克黴唑0.25+70%酒精5~6ML內霧化吸入,每日4~6次,持續6~8天。泌尿係感染多聚醛製黴菌素鈉5萬H7+生理鹽水20~50ML膀胱內保留,每天1~2次。
加強口腔護理及時清除口腔內分泌#1,每天至少清潔口腔2次。
定期翻身,防止褥瘡急性腦血管病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皮下脂肪少,皮膚缺乏彈性,血液循環差,長時間受壓後易發生褥瘡,應2~3h翻身1次,勤換體位,做到勤、徹、幹、平、揉、早:即勤翻身、翻身應徹底、床單及皮膚保持幹燥、按摩受壓部位,早發現皁處理等。
發生褥瘡後,可用酒精按摩或50硫酸鎂外敷,抗生素油膏外塗,患處照射等,必要時外科換藥。
(二)中樞性發熱
治療一是治療原發病,去除病因。二是物理降溫,可用50%酒精浴或冰塊外敷,缺血性腦血管病應避開頸動脈區,以免刺激頸動脈發生痙攣,加重腦缺血。
解熱鎮痛藥無效。有學者認為可使用苯巴比妥、氱丙嗪、穀維素等。苯巴比妥鈉0.1~0.2g,肌注,每日1~2次,或0.2~0.4g稀釋後靜注。氯丙嗪25~50mg,肌注或稀釋後緩慢靜注,穀維素20~40MG口服或鼻飼。大劑量撲熱息痛也可使體溫下降,一般3~細/次,鼻飼或口服。
據文獻(遊國雄,1995年)國外有人發現中樞性高熱與腦內多巴胺受體功能失調有關,故有使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溴隱亭降溫效果明顯。國內也有報道用溴隱亭3.75MG可增至5~15mg分次口服或鼻飼。二價鐵離子為合成多巴胺的酪氨酸羥化酶的重要輔助因子,有助於增加體內多巴胺含量。硝苯呋海因0.8~2.5mg,肌注或靜注,6~12H—次,緩解後100MG,肌注,隔日1次。
(三)吸收熱
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如體溫超過38℃,可對症處理,物理降溫或應用解熱鎮痛藥。
(四)脫水熱
可通過口服、鼻飼或補液糾正脫水,脫水糾正後,體溫可恢複正常。補液以葡萄糖鹽水為主,注意防止補液後造成稀釋性低血鉀及低血鈉。
第三節腦心綜合征
急性腦血管病合並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稱為腦心綜合征,也稱為腦心卒中。二者可同時,或先後發生。腦心卒中多發生在較重的腦血管疾病,出血或大麵積梗死時。據文獻,一組70例腦梗死發生例,占8.6%。下丘腦腦幹網狀結構,邊緣係統受拫導致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是033的主要發生機製,往往心髒及腦有相同的病理基礎即動脈粥樣硬化,故多相互伴發。
一、發病機製
腦-心卒中急性腦血管病在原有冠心病基礎上發生心肌梗死可達10%。原發的腦血管病變是腦心卒中的原因,當杏仁核、額葉眶麵及13區,24區受損時易出現心律失常。下丘腦受損,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交感-腎上腺係統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類物質大量釋放導致冠脈痙攣而發生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據近年來的研究證實,腦心綜合征與島葉受損尤其是右側島葉有關。誘發心髒電生理變化的區域主要在島葉皮質,島葉為心髒活動的皮質代表區。刺激島葉嘴側部導致心動過速,尾側部則產生心動過緩。此外,電解質紊亂、低血鉀、低血鈉、低血氯均可導致神經調節障礙。
心-腦卒中據文獻有人認為心腦卒中的原發病因在心髒,心髒病發病往往比腦部病變早8~10年,冠心病10~35%可發生急性腦血管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流緩慢,易於形成血栓或心源性栓子脫落,導致冠狀動脈及腦動脈同時或先後發生閉塞引起心肌及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