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流行病學及危險因素(三)(2 / 2)

低血壓突發的低血壓可以促發腦梗死,甚至可以成為腦梗死的直接原因,其機製主要是因為突發的低灌注壓力,腦血流量突然下降,代償功能不全,造成循環末梢部分持續的低灌注而導致腦組織缺血壞死。但經常性的低血壓未被證實與腦梗死有關。

心髒病心髒病與急性腦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腦血管病有關。包括心肌梗死、心電圖異常、心瓣膜病變、心律失常(心房纖顫)、風心病、嚴重心衰等,腦梗死中約10~20%為心源性。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療可有效地減少腦梗死的發病率和複發率。

心肌梗死:一組783例急性心肌梗死,中風發病率為1.7%;另一組740例資料中,中風發病率為2.4%。心梗並發腦梗死即心腦卒中,可能與栓子脫落,同時致冠狀動脈和腦部血管阻塞有關,非同時發生者可能與心梗後的心律失常、脫水等因素有關。

心律失常:最常見的原因是心房纖顫(簡稱房顫)。持續性房顫較陣發性者更加危險。不論是器質性心髒病(冠心病或風心病)並發的房顫,還是單純性房顫,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明顯增高,據統計,房顫者腦梗死發病率為21.9%,無房顫者為7.3%,左心肥厚伴房顫者腦梗死發病率提高10倍。15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及1/3的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與單純性房顫有關。

風心病伴房顫:風心病伴房顫者,腦梗死的發病率為5%,是正常對照組的25倍。在其發生的全身性栓塞中60~75%是腦栓塞,由於循環徑路的原因即快速通道效應,往往栓塞發生於大腦中動脈主幹而造成大麵積梗死,死亡率、致殘率、複發率均很高。

心髒瓣膜置換術:術後由於瓣膜的異物作用易發生血栓,血栓脫落而導致腦梗死,在術後死亡率的15%中一部分係腦梗死致死。

充血性心衰:一是由於血流緩慢易形成附壁血栓,其腦梗死的發生率是非心衰者的9倍。約1/3的充血性心衰屍檢有附壁血栓形成。二是由於心衰導致的腦灌注壓下降,灌流量減少是導致腦邊緣區梗死的直接原因。

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內膜炎症導致心髒內壁凹凸不平,易形成微小的炎性栓子,鬆脆的栓子極易脫落而引起腦栓塞。

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高血脂、高纖維蛋白原血症有關,是梗死、出血的重要原因。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征象有:心絞痛、頸動脈雜音、視網膜栓子、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或梭形動脈瘤等。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內膜破壞、粗糙不平,管壁增厚、狹窄甚至閉塞,粥樣硬化斑塊及附壁血栓形成,極易發生血栓及血管栓塞。控製血壓、降血脂及降纖治療可以延緩動脈硬化的發展。頸總或頸內動脈顱外段狹窄大於70%者行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可使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性下降18%。

糖尿病糖尿病是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受年齡性別限製,10~30%會發生中風,其發病率是正常組的2.2~4倍。一組觀察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中風者占42%。主要為缺血性中風。由於碳水化物及脂類代謝異常,促發及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累及大中動脈,又累及小動脈和毛細血管。但控製血糖隻能減輕致殘程度,沒有資料表明能夠降低其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