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血液係統疾病(六)(1 / 1)

第八節多發性骨髓瘤概述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漿細胞係統的惡性腫瘤,其特征是單克隆性漿細胞惡性增殖並分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惡性漿細胞無限增殖、廣泛浸潤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積,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製,從而引起廣泛的骨質破壞、反複感染、貧血、高鈣血症、腎損害、高粘綜合征、澱粉樣變和血栓等。發病率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血液腫瘤的10%,在美國位於血液腫瘤的第2位。中位發病年齡65歲。目前本病仍然是一種不能治愈的疾病。用標準化療緩解率為50%~65%,誘導的中位緩解期不超過18個月,臨床疾病期平均僅持續3年,所有病人的中位生存期為30~36個月。5%的病人能夠完全緩解,5%的病人能夠生存10~15年。不治療中位生存期為7個月。

分型根據血清中M成分分為:

1.IgG型最多見,占50%~60%,具典型的MM的臨床表現。

2.IgA型約占15%~20%,M成分在α2區,骨髓瘤細胞呈火焰狀,高膽固醇血症和髓外漿細胞瘤較多見。

3.輕鏈型約占15%~20%,血清蛋白電泳上不出現M成分,而尿中排出大量輕鏈。瘤細胞分化較差、增殖迅速,骨骼破壞和腎功能損害重,預後較差。

4.IgD型約占8%~10%,患者相對年輕,髓外浸潤多見,骨硬化相對多見。本-周蛋白尿多見,常為λ鏈,血清蛋白電泳上常不顯示明顯的M成分,因此診斷依賴IgD定量和免疫電泳。

5.IgM型少見。易引起高黏滯綜合征。

6.IgE型罕見。

7.雙克隆型或多克隆型占1%。

8.不分泌型約占1%。分為不合成型及合成不分泌型。

臨床表現骨痛、貧血及出血傾向、反複感染、腎髒損害、高鈣血症、高黏滯綜合征、高尿酸血症、神經係統損害、澱粉樣變、肝脾腫大、皮膚損害等。

實驗室檢查1.血液科病人入院常規檢查2.Ccr3.免疫固定電泳、輕鏈定量4.血液流變學檢查5.CRP、LDH、β2-MG6.骨穿(必要時多部位)+活檢(κ、λ)+染色體+FISH(14q和-13最常見)7.頭顱正側位、脊柱正側位、骨盆像、肱骨和股骨像8.MRI用於脊髓壓迫。CT對髓外疾病有幫助。

9.全身骨掃描(一般沒必要做,對骨硬化性骨髓瘤可能有用)診斷和鑒別診斷1.MM診斷標準(WHO,2001)特別提示(1)主要標準:①骨髓漿細胞增多≥30%;②組織活檢漿細胞瘤;③M-成分:IgG>3.5g/dl,IgA>2g/dl,本-周蛋白≥1g/24h;(2)次要標準:①骨髓漿細胞增多10%~29%;②單克隆蛋白存在但低於以上水平;③溶骨損害;④正常免疫球蛋白減少(

50%有核紅細胞)或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