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醫藥學家(6)(1 / 3)

麵對這些鋪天蓋地而來的汙蔑之言,琴納選擇了保持沉默。他回到家鄉,開始為村民們免費接種牛痘。他的義行獲得了好友們的支持,大家幫他建了一個小屋,並取名為“牛痘聖殿”。他在這“聖殿”裏忙碌地為村民接種痘,繼續到各地宣揚接種牛痘的好處。

為了回答種種責難和疑問,琴納又於1799年陸續發表了關於牛痘接種的一係列文章。同行中,多數人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也有少數人對他的發明產生了極大興趣。琴納的研究成果很快被譯成德、法、荷、意和拉丁文在各國發表。由於琴納牛痘接種法的推廣,天花發病率和死亡人數大大下降了。英國政府終於承認這一創新的重大價值,1802年和1807年議會先後授予琴納1萬和3萬英鎊獎金;並在倫敦建立了新的研究機構——皇家琴納學會,由琴納擔任首任主席。在這裏,琴納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之中,並培養了許多青年研究者。

由於琴納的牛痘接種法簡便、安全而高效,十幾年間迅速傳遍歐洲各國和美洲大陸。1805年,牛痘接種法傳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西班牙特地派遣醫療船隊向所有海外屬地推廣實施牛痘接種法,這一環球航行曆時整整3年;當時英法是交戰國,但琴納深受拿破侖的敬重,拿破侖稱他是“人類的救星”;德國人把琴納的生日(5月17日)作為盛大的節日來慶祝,舉國上下載歌載舞,開懷痛飲,歡呼人類的新生。

1813年,琴納被推舉為倫敦醫科大學的教授候選人,但是,校方卻要以古代名醫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理論,即所謂醫學的“經典”來考核琴納。琴納對此加以拒絕,他認為,征服天花就充分具備了教授的資格。然而,校方卻不同意,琴納最終因此沒有被選為教授。

1823年1月24日,愛德華·琴納去世,終年74歲。他終生沒有得到大學教授的頭銜,但是,一個醫生所能得到的一切榮譽他都得到了,他不愧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鄉村醫生。

科學的真理一開始往往掌握在少數先覺者的手裏。琴納為維護真理,一生勤奮不懈,淡泊名利,敢於向傳統和權威挑戰。而這一切都源於他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人生宗旨。他向人類揭示:總有一天,一切傳染病都將得到預防和治療。

魏爾肖開創細胞病理學

18世紀,由於細胞學的建立和解剖學家病灶概念的提出,深入探索病灶內部微細結構的病理改變就成為當時病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顯微鏡的發明好像“雪中送炭”,使得困難重重的病理學迎來了一個新紀元。在細胞病理學的建立過程中,德國病理學家魏爾肖功勞蓋世,他一個人幾乎壟斷了細胞病理學早期的所有成就,他的《細胞病理學》一書為此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魏爾肖1821年生於波美拉尼亞灣的舒維本城 (現在波蘭的斯維得溫)。他14歲就考入了柏林大學預科,畢業後任病理解剖學講師。1843年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848年,受當時普魯士政府委托,魏爾肖負責調查西利西亞紡織工人傷寒病流行的情況。他在調查報告中指出傷寒病不僅與衛生狀況有關,也與慈善機構工作失職有關。後來,因與政府的矛盾公開化,1849年他被普魯士政府解聘,到維爾茨堡大學任病理學教授。此後,魏爾肖開始係統研究人體細胞。

細胞學說是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建立的。然而,他們兩人雖然正確地指出新的細胞可以由老的細胞產生,卻提出了一個錯誤的概念,即新細胞在老細胞的核中產生,由非細胞物質產生新細胞,並通過老細胞崩解而完成。由於這兩位科學家的權威,使得這種錯誤觀點統治了許多年。魏爾肖在長期用顯微鏡觀察人體病變部位的細胞和組織結構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論斷:“一切細胞來自細胞”。

1858年,魏爾肖的《細胞病理學》出版。在這本書中,魏爾肖把人體比喻成一個國家,把人體的細胞比喻成這個國家的公民,而個體的所有細胞都是由原有細胞分裂產生,疾病是機體細胞的形式和構造發生變化的結果。在魏爾肖看來,腫瘤就是由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所以在他的《細胞病理學》的封麵上,畫著一位長了一個大腫瘤的婦人圖。

魏爾肖的理論不僅在深層次上揭示了細胞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本質,而且通常被認為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甚至有人認為直至於此細胞學說才全部完成。正是這一理論,開創了人類的細胞病理學時代。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對人體細胞的產生和變化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一個細胞即受精卵變來的,它分裂為兩個細胞,繼而以“2”的倍數分裂成“4、8、16……”個細胞,最終發育成了人的健康機體。我們的身體裏有數千億萬個細胞,它們時時刻刻地在進行著新舊更替。也就是說我們身體裏每天總有成千上萬的細胞在衰老死亡,同時又有成千上萬的新細胞在生成。例如,在人們的皮膚及頭皮上經常有皮屑脫落,這就是衰老死亡了的表皮細胞。那麼,是不是新生成的細胞越多越好呢?這也不一定。如果身體某一部位的細胞生成的速度異常地快,生成的大量細胞是大而不成熟的細胞就是病變細胞,如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