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認為,如果能在–196℃以上實現超導,那麼氮就是首選材料。因為氮在空氣中含量極為豐富,製造液氮的費用也不貴,比較實際。但是,也有人認為,液氮並不一定有超導現象。所以,實現液氮化隻能停留在實驗室內。1986年,瑞士的兩位科學家柏諾茲和繆勒向全世界宣布,他們發現一種陶瓷性的金屬氧化物在–243℃時會出現超導。一下子把超導現象出現的溫度提高7度。這7度來之不易,他們的發現在超導這個本來平靜的湖水中激起了一股波瀾,又給物理學家們一個驚喜。
他們認為,隻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就可能找到並發現更多的新的超導材料,並在更高的溫度條件下實現超導。在瑞士科學家之後取得重要成果的是美籍華裔科學家朱勁武,他宣布金屬氧化物確實是一種新的超導材料。他在–233℃時實現了超導,一下子把瑞士人的記錄提高10度,當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僅僅過了兩個月,他又把溫度提高到–175℃。事隔9天,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物理研究所的趙忠賢,陳立泉等十多位科學家,實現了在–173℃以上的超導研究,其材料分別是鋇,釔,銅和氧。一場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超導競爭開始了。記錄不斷地被打破,在–169℃,–148℃的溫度下也實現了超導。雖然,超導研究取得如此重要的進展,但是還是說不清楚超導的機理。不知道機理,談何應用!對超導現象作出有影響的解釋的科學家是蘇聯的物理學家博古留切夫。他認為在低溫條件下。原子被凍僵。了,在通電時,自由電子會暢通無阻地通過,不會像原來那樣處處受到碰撞和阻礙。所以,超導現象便出現了。但是這個理論不能解釋既然在低溫度下原子會被“凍僵”,為什麼有的物體有超導現象,而有的物體則沒有?在超導材料中,為什麼有的臨界溫度高,有的臨界溫度低?能不能在常溫條件下實現超導?所有這些問題都不知道。看來,超導現象研究的突破性進展隻能等到下一世紀了。
“太白”金星之謎
金星是全天空最明亮的一顆星星。
金星晚間在西方天空出現時,被叫做“長庚星”;早晨在東方天空出現時,被叫做“啟明星”。它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08億千米,距時間太陽的角距離為47~48度。人們之所以能時常看到它,主要是因為其大部分時間同太陽的角距離較大。夜空中除了月亮以外,其他所有的星星在亮度上都比不上它。由於常有銀白色的,像金剛石的閃光從金星發出,所以,它在中國素有“太白”的別稱。科學家們後來知道,金星非常明亮與其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層有關,大氣反射了照在它上麵的75%左右的太陽光。金星離地球最近時,平均為4000多萬千米。因金星的大小,質量和密度與地球差不多,人們常將金星視為地球的孿生姊妹。金星的公轉周期約為225天。20世紀60年代初,通過用雷達反複測量,天文學家得知其自轉周期為243天,竟然長於它的公轉周期!另外,金星的自轉方向是逆向的。確切地說,它的自轉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在金星上太陽西升東落,這就更讓人驚訝了!晝和夜(一天)的時間遠遠長於地球,在那裏看到的太陽約是我們所見到太陽大小的1.5倍。
金星有厚厚的大氣層,這一點天文學家很早就知道了。用望遠鏡觀看,金星隻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淡黃色圓麵,在金星大氣的籠罩下,根本無法看清其“廬山真麵目”。人們現在所掌握的金星表麵及其大氣等知識,主要來自空間飛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