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解析神奇的科學發現(6)(3 / 3)

海水中的鹽分之謎

如果將海水中的鹽分全部提煉出來鋪在世界陸地上,將會有40層樓那麼高;如果把這些總體積達2.3萬立方千米的鹽投入北冰洋,那麼完全可以填平整個洋麵。

海水中含有這麼高的鹽分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但各地海水的含鹽量卻是不相同的。人們為了便於研究和區別,規定了“鹽度”的概念。所謂“鹽度”,就是1000克海水曬幹後剩下的白色固體鹽的克數。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海洋表麵的鹽度具有大致的規律性:南北回歸線附近洋麵鹽度最大,然後分別向高,低緯度依次遞減。

至於海水中的鹽究竟來自何方,科學家們爭論不已。一些人認為,海鹽主要是陸地上的河流在流向大海的途中,不斷衝刷泥土和岩石,將溶解的鹽分帶入了大海中。據科學家統計,全世界每年都有十分可觀的鹽分被河流帶入海洋。

這種解釋當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因為人們曾經對比分析,計算過海洋物質組成,化學性質和江河輸入的各種礦物質,發現兩者的數值差很大。海洋中的鹽類按含量多少排列是氯化物,硫酸鹽,碳酸鹽,與河流中上述物質的排列順序剛好相反。在含鹽的土壤中或鹽水湖中,氯化鎂比海洋少,而硫酸鈣和硫酸鎂則比海洋多。

20世紀70年代以後,新發現的海底大斷裂帶上的熱液反應,使人們又找到了解釋的新證據。科學家研究海底熱液礦化學反應的過程後發現,雖然通過海底斷裂帶的水體流動速率,隻與河川徑流的5‰差不多,但是,由斷裂聚熱所產生的化學變化,卻比由徑流河川攜帶溶鹽解所引起的變化大數百倍。因此,許多海洋科學家認為,海底熱液反應是海鹽的重要補充,但這條途徑絕不是海鹽來源的唯一途徑。看來,要想徹底解開這個謎,人類還得做出不少的努力。

海底的珊瑚還能活多久

海水隨著汙染,破壞性捕魚活動正在迅速變暖,世界各地的珊瑚礁已變成地球上被威脅最嚴重的生態係統之一。

據最新的統計資料,世界上1/4的珊瑚礁已經“死亡”。如果全球變暖現象持續下去,很可能在30~50年內地球上的珊瑚礁就要消失。

珊瑚蟲是一種奇特的動物,或許正是這種奇特性成為它容易被毀滅的原因。珊瑚蟲居住在自己分泌的石灰質骨骼聚集成的“岩石”裏,其食物主要為單細胞的藻類。全球變暖可能就是藻類對珊瑚蟲的“報複武器”,溫暖的海水促進了藻類的新陳代謝,它們代謝產生了更多的氧氣。珊瑚蟲在40℃的海水中會出現氧氣中毒現象,然後它吐出藻類,留下白色的物質(這種現象叫做白化),同時停止再生長。如果海水溫度還是那麼高,珊瑚蟲最後會死去。1998年發生厄爾尼諾現象使那年海水的變暖區域從非洲開始,穿過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海域一直延伸到太平洋,當時許多珊瑚出現了白化現象。據海洋生物學家推測,如果珊瑚不再被另一次熱潮或者風暴襲擊,那麼它們“白化”後,要想完全“複原”,起碼要花上20~50年的時間。

另外,海洋中還有專門吞噬珊瑚的魚類。隆頭魚尖利的前牙十分大,像鸚鵡的嘴一樣集中在—起,它用尖利的牙齒咬碎珊瑚,用另外一副牙齒來磨碎珊瑚,將其磨成沙粒;它還吃珊瑚蟲的肉和藻類,一條隆頭魚每年破壞的珊瑚達到1噸重。采取措施拯救珊瑚,這是當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