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解析神奇的科學發現(7)(1 / 3)

大洪水能淹沒地球嗎

澎貝的地名,傳統和宗教信仰充滿埃及風味,但它不是唯一有此特色的太平洋島嶼,也不是唯一有海底沉沒古城傳說的島嶼。雖然對這類史跡的研究不應過於鑽牛角尖。但我們發現南邁度最值得一提的是,它完全依照以前“眾神之城”的結構建造,而且就直接蓋在原先海底之城的上方。

我們認為這和埃及某些廟宇建立的概念相同,例如艾德福的荷羅斯廟宇也是抄襲前人的結構,蓋在原創型廟宇的附近,帶有希望“前世眾神”複活的意味。我們要進一步指出,“古老的神聖世界”據說原本是一座島嶼,卻遭到大洪水完全吞噬。埃及對“古老神聖世界”的說法是“原始的聖地”。

我們以前提過,這樣的大洪水曾在上次冰河世紀結束時淹沒整個地球,但地表的結冰也開始融化鬆動。在冰河時期,地表所結冰塊厚度達到數公裏,令北歐及北美大地的生機遭到扼殺,長達十多萬年之久。在這種快速轉變時期,地質學家一般認為地表海平麵因而提高一百多公尺,大變動時期大約在九千年前結束。如果這個假設成立,即可輕易明白吳哥和基沙之間的天文關聯性,隱約透露的時間為公元前一萬零五百年,在當時,澎貝島無法像今天一樣弄清楚事件的全貌。此島沿海珊瑚礁是最近才形成,就是在海洋水平麵提高,造成目前海岸線之時形成。但島嶼本身是由火山作用形成,聳立的山脈突出於太平洋海麵,它的中心為堅硬玄武石。

過了礁岩層,大陸棚斜坡陡然傾斜,伸入深不可測的海底,在海底深處與大陸層相連。

劃時代的公元前10500年,非常吸引地球科學家的注意力。在上次冰河時期結束前3000年,到冰河開始融化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發生一連串大變動,幾乎完全改變地球表麵景觀。古代磁場的研究報告證實,大約在10400年以前地球磁場曾發生180度轉變。在此之後800年,即公元前9600年地球曾遭到彗星碎片的撞擊,而且不是第一次相撞。維也納大學教授亞曆山大·圖爾曼表示:地球遭撞擊後發生一連串大災難,包括地震,物種突變,海嘯,大量塵埃覆蓋大氣層,等等。

如今我們身處公元2000年,天文和生物界剛好也出現奇特的現象,和12000年以前經曆者有些許類似之處。

令人感到困擾的是最近2000年地球磁場不斷衰退,而且在過去一個世紀衰退速度更是加速。目前科學家預期磁場的能量將在公元2300年降至零,屆時將導致南北極磁性反轉。

牛津大學天文學家維克多·克魯伯(Vistor Clube)和其他同一派的學者指出,兩萬年前有一顆巨大的彗星進入太陽係軌道,並分裂成一些碎塊,接下來這些遺留的殘骸循著一定軌道運行,定期進入地球大氣層。通常在流星數量增加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彗星殘骸的存在。但除非地球撞上密度很高的流星群,才會在碰撞後產生大風暴及大災難。

克魯伯認為14000和9000年前,冰河時代的大變動和巨大彗星石塊撞上地球所產生的大風暴,有直接的關聯:一連串毀滅性大災難,導致大洪水之前的文明幾乎消失殆盡。海平麵升高100公尺即足以讓所有沿海文明完全消失。克魯伯也和其同事討論過,地球遭到小的彗星石塊撞擊後小規模災難的發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350年及公元500年之間。在這兩個時期曾經極盛一時的文明都同時神秘消失。本寧·派瑟表示:強有力證據顯示,造成古文明消失的科學性因素是巨大彗星石塊撞擊到地球。

如果曆史上文明的滅亡是因為彗星撞地球,則我們自然會想要探討,在公元前2350年或9000多年以前冰河大變動時期,史前時代文明遭到毀滅的可能性。冰河大變動,以及陸續發生在公元前2350年和公元500年的另外兩次大地震顯示磁性逐步衰退,但這不是可靠的趨勢。相反地,克魯伯和其同事相信太陽係確實存在的彗星殘骸軌道,當中可能仍包括幾個非常大的彗星碎塊。

但這不一定表示兩極地理位置會大逆轉,例如南極變成北極的空間轉換。然而地理學家朗寇恩發現,“毋庸懷疑地,地球磁場與本身的自轉有某種關聯。”

地球的磁場來源不明,且具有神秘力量,但很有可能來自地心,它包括大約四分之三個地球的堅硬鐵礦,流質高溫的鐵質液體裹在外圍,再外麵是好幾層石塊,礦藏和數千公裏厚的泥土。最近宋小東與保羅·理查的研究指出,中間堅硬的核心自己會轉動,和地球轉動方向一樣,但是速度快了百分之一。也就是說,相較於外圍數層結構,堅硬核心的表麵大約以每年20公裏速度運轉。如保羅·理查指出,這比地表一般的轉動速度快了十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