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意境是中國藝術史上獨有的?為什麼西方藝術評論中不講這個概念呢?這得從中西兩種文化的不同去查找原因。我在年輕時讀過一些英國詩歌,總覺得英國詩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說風景就是風景,說友情就是友情。反觀中國詩,拐彎就多了。說風景可能指的是友情,說眼前事物可能批評的是政治。原因是中國有一個文人藝術。古代讀書學而優則仕”,做了官抱負不能施展,甚至與當局衝突被罷了官,便退下來做詩、寫字、畫畫。不論生活態度是入世還是出世,他們都有滿腹經綸和牢騷需要發泄。他們的作品大都是意在筆先,隱喻曲折,以抒情述誌為目的,很少有精工細雕的匠氣。文人藝術在盛唐時代就已經盛行起來,評價他們的作品就事論事已嫌不夠,講求意境勢所必然;在詩就講言外之意,在畫就講畫外之境,在音樂就講弦外之音。西方的藝術,一直重視現實的摹寫和再現。歐洲的戲劇和小說重視寫實,講究典型。文藝複興以後繪畫、雕塑更加崇尚自然,向科學、解剖學學習。當時的藝術大師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皮埃裏·弗蘭切斯卡等人同時也是工程師、建築師、數學家和科技發明家。17世紀學院派和沙龍風格盛行之時,繪畫和雕塑呈現出“極端寫實”的傾向。(《現代藝術史》作者阿納森語)隨後興起的現代主義繪畫,雖然大幅度地超越了現實,但進入的是一個炒作形式的世界,不作內涵和意義的追求,失去了產生類似中國意境概念的基礎。至於西方攝影,誕生之初就以紀實功能見長,很快就搶去了寫實畫家的飯碗,更談不上發展意境這種概念了。
問題也不能說得過於絕對。我覺得在西方攝影中個別例子還是有的。前麵說過的哈斯,他在影集《創世紀》中,引用了基督教《舊約》、印度教《吠陀經》、老子的《道德經》三大經典中極為相似的關於宇宙洪荒、天地之始的箴言,聲明他是在“尋覓、求索、辨認那些保護我們生存的諸多因素”。讀他的影集的確能感覺到大自然的無私無垠。因此西方沒有中國人的意境概念,並不等於完全沒有這樣的作品,不過極少而已。西方攝影家談論攝影時常用想像、想象力(imagination)這個詞,用這個詞說明攝影作品和攝影家的創作,有時似乎是在指象外之象一類現象。英語中mood一詞,指一種情調、氣氛、基調,對中國的意境概念有所涉及,電影中有使用者,攝影評論中偶爾才能見到。西方的攝影評論家不像中國同行那樣,把攝影看得那麼複雜,那是同他們認定的攝影的功能和特性相一致的。
第二節攝影與長壽
幾位高齡攝影家的事跡,引起人們對攝影與健康關係的重視。吳印鹹享年94歲,去世前一直在拍照。郎靜山享年104,百歲遭遇車禍,翻入溝中不曾受傷。這兩位攝影家的心境都是開朗平和的。顯然他們對攝影的專注,對世事的超脫,對大自然的親和,幫助了他們的長壽。這也是熱愛自然風光攝影的中國攝影家的特殊受益之處。
各界職業人士選擇攝影作為業餘愛好以後,有可能排除不良嗜好,為攝影而鍛煉身心。擺脫職業勞務以後,更換了另一種思維方式,有助於腦神經不同部分、不同活動方式的訓練。行萬裏路對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常有的事。我幾次隨影友去高山地區拍照,幾周之後回來都會發現,頭上的老年斑有消退的現象,黑處變淺,隆起處變平。什麼原因,醫生也說不清楚。
自然風光攝影,特別是業餘愛好者的自然風光攝影經常是在平靜的氣氛中進行的。許多朋友反映,看著取景器按下快門時,有一種禪家入靜的感覺,忘掉了一切煩惱的事,是一種真正的享受。這似乎同現代醫學利用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實踐治療疾病有某種關聯。
中國外國都有畫家長壽的說法。也有畫家晚年作品爐火純青的評價,西方評論家認為那是他們觀察了一生,思考了一生,技術積累了一生的結果。攝影家似乎難以如此,因為一般說來攝影家是要拚體力的。中國古代認為書法可以令人長壽,因為它能寧神靜氣,排除雜念,調練心境。對書法的保健功效,中國人看重的是心氣平和,有如禪定那樣,這樣的好處有時攝影家也能享受到。西方醫學則強調藝術創作時人體功能亢奮的一麵,如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增加,心跳、呼吸及血流加快等。這也說明中西保健觀念有所不同,中國人注重養氣。最近有報道說,國外研究發現,畫家在創作興奮時體內發生一係列變化,包括胰島素分泌旺盛在內。這樣說來藝術創作對預防糖尿病還可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