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攝影文化(2)(2 / 2)

長壽問題雖然和攝影創作關係不大,但可以幫助理解攝影創作中心理活動的特點。

第三節鄒伯奇——我國第一個完成攝影術的人

我國清朝物理學家鄒伯奇(1819-1869年)出生於海南,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接觸並完成攝影術的人。他自己動手製作照相機、拍攝照片,並著有《攝影之器記》和《格術補》,專門探討攝影技藝及理論問題。他在中國攝影史上的地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達蓋爾”。

1844年,鄒伯奇受中國古代光學著作尤其是沈括的《夢溪筆談》的影響,製作成功“攝影之器”——照相機,成為中國第一個自製照相機的人。這些經過,在《攝影之器記》中有詳細的描述。鄒氏提到:針孔成像時,在小孔處安上鏡頭,在屏上安上白紙,物體成像的形象則更加清楚;紙和鏡頭之間的距離由鏡頭的焦距決定;若以鏡頭對日聚焦取火,燃點(即焦點)是成像最清楚的點。製作簡單照相機時,若在一木箱前麵開一小孔,在小孔處安裝可以自由伸縮的鏡頭,再開一小洞能看見成像是否清晰,整個工藝就算完成。鄒氏提出燃點是成像最清晰的點,這在前人的論述中尚未提及。

相機製成後,鄒伯奇又自己摸索顯影、定影的方法和配方,並取得成功。他在書中還詳細介紹了製版、顯定影、加厚等化學變化。他對照相化學的研究比我國最早翻譯的化學書籍《色相真》早了20年。在鄒氏的遺稿中,還發現了他自己配顯定影液的配方,可以明顯看出藥品的地域性特點。

在鄒氏的另一部完整的光學著作《格術補》中,他還探討了攝影光學的其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提法。他說:“月圓影圓,月缺影缺,影距孔近則小,距孔遠則大,常若視徑之比(與焦距成正比)。光束越小,則影界愈清,孔徑一分,則多複光一分,再展大若視徑,則影模糊不肖形。”在書中,他提到多種鏡頭等光學儀器的製造原理和方法,論述了光學原理和成像規律。

在中國,鄒伯奇在攝影機械和攝影實踐、攝影理論上都是先驅,為後來的攝影藝術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四節最早的光學著作在中國

發明於1839年的攝影術的理論根據是光學原理,照相機就是根據小孔成像原理製成的。盡管攝影術發明距今隻有160多年的時間,但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就已經有了光學方麵的發現和記載,比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對兩樣的光學現象的記載早一個多世紀。

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學術氣氛濃厚,很多學派都有對光學現象的觀察和論爭。最早有成型看法的是公孫龍和墨子。他們二人都認為光和光照射物體產生的影子是兩回事。光在照射物體的背麵形成陰影,物體移動時,影子並沒有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而是在新的地點產生新的影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中國古代著名學者。在墨子的專著《墨經》中,第一次對光學現象有了書麵記載。他在書中提到了8條光的論述。第1、2、5條,論述影子的產生和光與影的投射關係;第3條論述小孔成像原理,提到像與物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現象;第4條論述光的反射性能;第6、7、8條論述了3種鏡子:平麵鏡、凸透鏡、凹透鏡聚光結影的現象和原理。這些論述已經涉及到了光學現象的本質,是中國光學研究的起點。

墨子的門徒和學生豐富和發展了墨子的學說,他們利用幾何光學原理解釋了物像關係。攝影術發明過程中,後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製造出了照相機。

墨子專著中的這幾條,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光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