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相信自己。”——讓孩子相信自己
很多時候,媽媽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媽媽對孩子有信心,孩子就會擁有自信。因此,媽媽應該注意自己對孩子的評價,讓孩子學會相信自己。
不管是在哪所幼兒園,總有一些孩子比較膽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願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不願與同伴交往,在競爭性的活動中也表現得畏畏縮縮,小文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
小文是個3歲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從來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如果媽媽讓他自己穿鞋,他就會說“不會”;如果媽媽讓他自己吃飯,他就會說“不想”。每每遇到這種情況,媽媽都會對小文說:“小文,你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可是,小文還是不願意,每次都是這樣。
在幼兒園,小文更是這樣。老師教小朋友跳舞,小文則說“我不會”。上廁所的時候,老師讓他自己脫褲子,他也說“我不會”。午睡的時候,小朋友們都換上了拖鞋,他卻對老師說“老師,我不會”。
其實,小文就是典型的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不管是對未來的成長,還是對將來的學習,都是十分重要的。做媽媽的,一定要善待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
小童今年3歲,有著極強的心理障礙。在女兒正式入園之前,小童媽決定改變女兒的這種狀態。
為了鼓勵女兒克服心理障礙,小童媽特意給她製定了一張日曆表:
如果她當天能夠主動回答自己的提問,就可以得到1顆星。
在一個星期裏,如果她能夠得到三顆星,周末時就可以得到獎勵——到商店去買她喜歡的玩具。
如果一個星期,小童得了5顆星,她就可以得到最高獎勵——在周末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比如:到餐館吃飯、去遊樂園。
事實證明,這樣的獎勵很有效。在入園之前,小童變得自信多了。
對小童,媽媽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可喜的是,得到的結果是好的。
孩子的自我評價主要是受他人的影響,很多時候,媽媽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媽媽對孩子有信心,孩子就會擁有自信。因此,媽媽應該注意自己對孩子的評價,要以正麵的評價和鼓勵為主。同時,還要想辦法讓孩子的自信心提升起來。那麼,為了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媽媽們該如何做呢?
1.對自我排斥的孩子,要多鼓勵
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能反映出孩子對自己的接納程度。一般來說,自信的孩子比不自信的孩子更能接納自己。即使是“老鼠的尾巴沒畫好”,自信的孩子也不會責備自己。
對自我排斥的孩子,媽媽應多加鼓勵。這樣,孩子才能關注自己身上的優點,喜歡自己,相信自己。
2.放開手,讓孩子的小手動起來
孩子的成就感來源於生活的點滴。研究表明,4個月的孩子能自己踢響玩具,6個月的孩子經過努力能夠到麵前的手搖鈴,9個月的孩子可以扶著媽媽站起來,2歲的孩子能夠幫助媽媽拿衣服,3歲的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衣服、吃飯……
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微小,卻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力量,讓孩子感到自信和快樂。
媽媽要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不要全權代勞,要讓孩子的小手動起來!
3.多鼓勵,少否定
研究表明,媽媽真誠的鼓勵會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力量。因此,媽媽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棒”“真是我們的好孩子”之類的鼓勵之語。
一些否定性的語言,比失敗本身更讓孩子失望。否定性的評價,會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逐漸變得不自信。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你真笨,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真不知道,我怎麼會生了你這麼一個笨小孩!”
4.仔細觀察,努力挖掘孩子的優勢領域
有的孩子看到自己下棋比別人好,會獲得自信;有的孩子看到自己會講故事,從而覺得自己是一個厲害的人;有的孩子,看到自己比別的小朋友跑得快,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媽媽要仔細觀察,以此來發現孩子的優勢領域,讓孩子獲得足夠的信心。
八十三、不要依賴別人——讓孩子學習自己做事
如果孩子在家裏依賴慣了,到了幼兒園,是很難適應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的。如果你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就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讓他們從小就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勞、聰明,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媽媽卻秉持著“一切為了孩子”的理念,為孩子做好了一切。這些媽媽總是認為,孩子太小沒有必要做事,有時非但幫不上忙,還會惹不少麻煩,等他們長大以後再學吧。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小波是媽媽帶大的,從兒子一出生,媽媽便辭職在家當起了全職太太。媽媽對小波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兒子的事情幾乎全由她包辦了。
一天,媽媽在為小波洗衣服。兒子走過來,抓起自己的襪子亂洗起來,濺得滿地都是水。媽媽不高興了:“去去去,玩你的火車去!盡給我搗亂。”
兒子受到了媽媽的訓斥,便跑開了。
像小波媽這樣的媽媽,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孩子都三四歲了,媽媽還堅持為孩子穿上衣、脫褲子,追著喂飯,生怕孩子累著、餓著;甚至有些孩子很大了,還要吃著媽媽的奶才能入睡。以這種方式長大的孩子,怎麼會養成勤勞的習慣呢?
3歲前的孩子,處於行為的敏感期,媽媽要抓住這個重要時機,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多讓孩子動手做事。
小董是媽媽帶大的,媽媽對小董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可是,對於兒子的事情,她卻主動讓兒子自己來做。
一天,媽媽在為小董疊被子。兒子走過來,抓起自己的小枕頭擺放起來。媽媽高興地說:“小董長大了,自己會擺放枕頭了!”
兒子受到了媽媽的表揚,來了興趣。媽媽便將正確的擺放方法教給了兒子。在媽媽的指導下,小枕頭很快便擺放好了,小董別提多高興了。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做。如果在家裏依賴媽媽慣了,到了幼兒園,是很難適應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的!如果你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就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讓他們從小就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
研究表明,讓孩子多動手,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還能夠促進孩子運動能力和智力的發展;不僅可以使其養成勤勞的習慣,還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媽媽的不易。要想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做媽媽的要放開手腳,讓孩子們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1.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要慢一點
孩子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會遇到問題。當他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不要立刻上去幫忙。有些媽媽一看到孩子有了需求,就會為孩子提供幫助,這樣是不足取的。
有時,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如果做不好,也會哇哇大叫,但是過兩分鍾自己就做好了。如果一聽到孩子大叫,就上去幫忙,會讓孩子失去很多思考問題的機會。
2.為孩子幫忙,適可而止
在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不要幫孩子將所有的事情都做好,隻要給他們提供最必要的幫助就可以了。
在幫忙的時候,要看看孩子能不能自己做下去,如果可以,就不要再幫了。比如:孩子在係扣子的時候,一時扣不進去。這時,你隻要幫他把最難扣的扣進去就可以了,不要將剩下的都完成。
3.少用手,多用嘴
在和孩子一起做家務的時候,要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告訴孩子正在做什麼、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有些媽媽沒有耐心,隻會讓孩子模仿著自己的樣子掃地,孩子稍有不滿,便會將其手中的笤帚搶過來自己掃。
其實,這時候,隻要將正確的方法告訴孩子就可以了。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掃不幹淨,可是,等孩子長大些,自然就能掃幹淨了。
4.不強迫孩子
當媽媽在給孩子安排事情的時候,有些孩子不願意做,會大發脾氣,不管讓他做什麼事情都說“不”。這時媽媽可以進行適當的勸說,比如告訴他:“小狗熊困了,要睡覺了,還是讓小狗熊回家吧!”然後,把小狗熊遞到他的手裏。
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都會把玩偶放回原處。不過如果他實在不願意做,也不要批評他,更不能強迫他。
5.鼓勵孩子積極參與
當孩子對家務有了一些了解,看見大人做家務時,往往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看見東西掉在地上,一定要求立刻撿起來。有些媽媽覺得,孩子的這種行為很可笑。其實,隻要孩子的意見有合理性,媽媽就要表示支持,並鼓勵孩子參與進來共同完成。
6.避免消極暗示
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也許完成得並不是很好。可是,隻要不會危及健康或安全,不會造成長期的惡劣影響,媽媽就不要將孩子剛剛完成的事情重複做一遍。這種重複,等於用行動告訴孩子:他做得不好。這樣做,隻能減少孩子的信心。
7.和孩子一起來做
孩子對於比較費力的事情,很多時候會不願意去做,比如:不願意自己搬椅子。這時候,媽媽就可以和孩子來一起做,對孩子說:“咱們一起搬。”這樣,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一種勞動的樂趣。
8.多稱讚孩子
由於年齡的局限,3歲之內的孩子,一般都很難將一件事情做到完美,比如:收拾玩具,他們往往會把玩具叮叮咣咣地胡亂扔進玩具箱。遇到這種情況,隻要孩子做了,即使做得不完善,也要及時誇他做得好。
八十四、“多有意思啊!”——繼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對事物的好奇,代表了一種求知的欲望。通過“探索——操作——發問”這樣的一個過程,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求知欲,還可以讓他們的智能獲得增長。因此,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可是,這種好奇心卻經常會受到媽媽的打壓。
站在陽台上,3歲的小苗看到幾隻在天空中飛行的大鳥。她問正在一邊澆花的媽媽:“媽媽,那是什麼?”媽媽回答說:“是大雁!”
“他們在幹什麼?”
“秋天到了,他們正往南方飛。”
“他們為什麼要飛去南方?”
“因為,咱們這裏的天氣馬上就要涼了。”
“我怎麼沒感到天氣涼?”
“你不是已經換上長袖的衣服了麼?”
“可是,爸爸還在穿短袖啊!”
“你爸爸不怕涼,他怕熱。”
“為什麼?”
“因為你爸太胖了。”
“胖人就怕熱嗎?”
聽到女兒又開始沒完沒了地提問了,小苗媽甩下一句話“當然了!”然後便扭頭離開了。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在孩子身上,這種好奇心表現得更加突出。麵對五彩繽紛的世界,孩子們往往會生出很多的聯想,即使路邊一朵不起眼的小花、成人眼中毫無作用的小石塊、廢螺帽、廢紙等,都可以成為孩子們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