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小,神經係統發育得還不完善,所以有時候有這樣的表現是正常的。兩三歲孩子的記憶,主要還是機械記憶,所以孩子的記憶往往是不完整、不精確的。但是,3歲以上的孩子,其記憶力會從無意識逐漸向有意識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完全可以訓練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孩子期是開發智力潛能的關鍵期。現在,絕大多數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希望他們長大後聰明能幹。可是,有些孩子雖然很聰明,善於思考問題,但是記憶力欠佳,經常丟三落四,對老師布置的任務更是稀裏糊塗。
記憶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的記憶力較差,不僅不利於知識的積累,也不利於知識的遷移,更會進一步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重視記憶力的培養,將會使孩子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應對事物更加得心應手。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呢?
1.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
有生活經曆才有記憶。有的孩子年齡很小,卻“見多識廣”,能記住和講述很多見聞。
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給他玩各種顏色、各種聲音、各種形狀的玩具。
多與孩子講話,多給孩子念兒歌、詩歌,多給孩子講故事。
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商店等公共場所。
和孩子一起做遊戲。
所有的這些都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記憶。
2.給孩子明確的識記任務
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嚐試讓孩子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識記某些事物。 比如:在聽故事、外出參觀、飯後散步時,都應該給孩子提出識記任務。媽媽可以這樣提醒孩子:“寶貝,媽媽記性不好,你得記住回家的路哦。”
3.創設各種有趣的記憶遊戲
遊戲是孩子的最愛。在遊戲過程中,孩子的身心都會處於亢奮狀態,記憶的積極性會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有時候,孩子可能會把玩遊戲的時間搞錯,但是他會記住遊戲本身。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媽媽可以創設一些有趣的遊戲情景來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
4.適當重複,加深印象
越熟悉的事物,孩子越容易記住,適當重複可以讓孩子加深印象,產生長久的記憶。
如果想要讓孩子認識各種顏色,隻要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什麼物品就告訴孩子它的顏色就可以了。 比如:孩子吃蘋果的時候,可以對他說:“這個紅蘋果很好吃。”經過多次重複,孩子就能牢記各種顏色。
5.用各種有趣的形象輔助記憶
為了配合記憶,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有趣的形象,比如:一邊講故事,一邊做動作;將故事畫成連環畫,和孩子一邊畫,一邊看著畫麵講故事……配上一些圖片與聲音,可以讓孩子更好地將所聽到的故事記下來。除此之外,為了讓孩子記得又牢又快,還可以將想要孩子記憶的內容編成一首有趣的兒歌,讓孩子來誦讀。
6.多感官參與記憶
為了提高記憶效果,可以引導孩子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記憶。 比如,想讓孩子認識塑料的特性,可以讓孩子把塑料放在火上燒一燒,觀察塑料燃燒的情景,再聞一聞散發出來的氣味……通過這些有趣的實驗,孩子就會將塑料的主要特征牢記。
7.教給孩子一些記憶策略
為了提高孩子的記憶效果,可以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一些有效的記憶策略。 比如,孩子分不清小鴨和小雞,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小鴨和小雞最顯著的區別:小鴨的嘴是扁的,小雞的嘴是尖的;小鴨會遊泳,小雞則不會……
七十五、多放些音樂——培養孩子的音樂感受力
一首樂曲大約要被欣賞450次,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熏陶。音樂感受力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長時期的積累,要靠平時的潛移默化。媽媽要及時把握聽力關鍵期正確幫助孩子,為孩子日後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矗
我們常看到,當播放一曲美妙動聽、活潑愉快的音樂時,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和他們的媽媽是有一定關係的:
星期天,媽媽帶著3歲的兒子到超市買東西。到了超市裏,媽媽挑選著自己的東西,兒子則有節奏地晃動起自己的身子來。媽媽看到了,說:“晃什麼晃?這麼不穩當!”兒子不聽,依然在晃蕩。
最後,媽媽發現了其中的秘密,原來,兒子是在和著超市裏的音樂打拍子。可是,她錯誤地理解了兒子的行為,說:“快停下,多難看啊!”
兒子聽了,也就不好意思再晃動了。
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樂感,更能發展他們的聽覺。
孩子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0~3歲,這個時期,應該為孩子創造便利的條件,讓孩子多聽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大自然中的風聲、雨聲、水聲等;狗、貓、青蛙、鴨子等小動物的叫聲;各種樂器的聲音……媽媽要幫助孩子及時把握聽力關鍵期,為孩子日後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矗
從小,媽媽就非常注意培養女兒對節奏的感受力。在女兒2歲半的時候,更是如此。
媽媽經常會引導女兒感受音樂。女兒喜歡唱的一首兒歌是:“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和青菜。”這首兒歌就有一定的節奏,所以,每次唱起來,女兒都會和著節拍扭動雙腿。
媽媽還教女兒學唱一些和諧、明快的歌,不可否認,這對女兒理解音樂表達的情感是有一定幫助的。 比如:《媽媽回到家》《愛護小樹苗》等,隨著那和諧、明快、動聽的旋律,女兒的情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
在我們身邊,有的孩子聽到音樂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搖頭晃腦。他們不僅能感受到音樂的高低、長短,還能體驗到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和思想感情,並與之產生共鳴,這些孩子對音樂有較強的感受力。有的孩子卻反應比較遲鈍,不能把握樂曲的旋律與節奏,情緒上也沒有什麼變化。
兩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感受音樂的能力,他們會通過聽覺、感覺等來感受音樂。所以,媽媽們每天在照顧孩子、與孩子接觸時,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感受音樂。音樂感受力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長時期的積累,要靠平時的潛移默化。
1.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
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感受力,媽媽應為孩子創設一個安靜、舒適的音樂藝術環境,為孩子精心選擇一些樂曲,至少要讓他持續五個月欣賞同一樂曲。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為孩子選擇莫紮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
2.培養孩子對節奏的感受力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支撐著音樂的靈魂。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節奏,媽媽要引導孩子去感受它們。例如:“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了,嘰裏咕嚕滾下來。”這首兒歌就有一定的節奏,很多孩子聽到後,都會有節奏地扭動腦袋。
3.培養孩子對聲音的感受力
孩子年齡小,對一些複雜的情感還不能理解,但是他們已經能感受各種不同的氣氛,比如:歡快的情緒、安靜的氣氛。學唱了這樣的歌曲,或聽到這樣的音樂,他們就能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
4.和孩子一起跳舞
媽媽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初步的節奏訓練,比如:拍手。這是孩子經常會重複的動作,也是孩子表達內心喜悅的一種形式。
在音樂的感召下,很多孩子都喜歡“脖子扭扭、屁股扭扭”。這個時候,媽媽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誇獎,讓孩子盡情表現自己。可以讓孩子一邊聽音樂,一邊模仿喜愛的小動物的動作,以表現節奏,例如:小鴨走路嘎嘎嘎、小烏龜走路慢吞吞等。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練習的興趣,媽媽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
5.和孩子一起唱歌
有些孩子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哼唱自己熟悉的歌曲,媽媽應抓住這一機會,和孩子一起唱歌。媽媽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極大,在孩子“音樂細胞”的培養方麵也是如此。媽媽教孩子唱歌時,可以從學唱簡短的兒童歌曲入手,引導孩子多聽、多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