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幼兒園生活很豐富,讓孩子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3)(1 / 3)

七十一、運動力——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

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目的地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幼兒時期是人生的春天,媽媽要關注孩子的體能發展,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助一臂之力。

許多媽媽把孩子的智力理解為識多少字,背多少詩,會多少位的加減法,甚至不惜花大量時間和金錢把孩子送去學鋼琴、學美術、學外語……其實,這是一種對智力理解的誤區。

早上起來,老公將熟睡中的女兒叫醒。女兒睡眼惺忪地說:“我還要睡。”妻子聽到了說:“這麼早起來幹什麼?”

老公說:“女兒已經滿3周了,從今天開始要和我一樣,鍛煉跑步。”妻子聽了不屑一顧地說:“這麼小就跑步,她又不需要減肥,快省省吧。”

老公堅持自己的意見,給女兒拿來了運動衣。妻子搶過來說:“現在的孩子隻要學習好就行了!不用跑步……”

老公受到了妻子的指責,而且女兒也沒有起床,隻好一個人開門出去鍛煉了。

不可否認,故事中媽媽的認識是錯誤的。

孩子智力的發展,不僅包括認知反應的特性,還包括有效地處理問題、快速而成功地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目的地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

丁丁是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但是從小到大喜靜不喜動,讓他跟小夥伴一起踢球,他說:“腳疼。”他寧可遠遠地看著別人玩,也不願意參與。平時出門,丁丁不是讓媽媽抱著、背著,就是坐車,走一會兒他就嫌累。丁丁不喜歡出門,總是“宅”在家裏看電視、玩玩具,常常幾個小時都不活動一下。媽媽想讓丁丁動一動,但他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推托著就是不願意活動。

在丁丁3歲的時候,媽媽打算將他送進幼兒園。考慮到幼兒園的活動多,為了讓丁丁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丁丁媽決定先培養一下孩子的運動能力。

媽媽給丁丁安排了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籃球、遊泳等體育運動。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丁丁不樂意做,可是一段時間之後,丁丁便適應了。

2歲的孩子處於動作發展迅速時期,由於生命成長內在動力的驅使,孩子總想自己多運動、多動手。等孩子過了這一時期以後,就會開始變得“懶惰”起來,很多事情自己會做也不願意做,很明顯,丁丁就是處於這個時期。

科學實踐證明,2~5歲的孩子中,愛玩耍的孩子和不愛玩耍孩子的大腦比較起來,愛玩耍的孩子大腦至少比不愛玩耍的孩子大30%。因為在運動和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和思維活動有關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處理問題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因此,不應忽視對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和訓練,要盡量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環境,鼓勵孩子去運動,從而促進其智力和心理的發展。

運動、玩耍是孩子學會觀察、認識、理解、說話和活動的最佳“工具”,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大腦智力開發。孩子時期是人生的春天,媽媽要關注孩子的體能發展,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助一臂之力。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1.提高孩子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為了提高孩子對運動的興趣,不僅可以與孩子一起觀看體育比賽,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跑步、打球、做操等。

指導孩子鍛煉的時候,可以把體育鍛煉同遊戲結合起來,比如:教孩子一邊唱兒歌一邊踢球等。

可以為孩子的體育活動創造物質條件,比如:給孩子買球拍、跳繩、足球等運動器材,使孩子將體育興趣轉化為穩定的體育愛好。

2.幫助孩子了解體育運動知識

可以將體育活動的特點和意義講給孩子聽,還可以教孩子一些常見運動技巧,比如:跑步運動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衝刺,打籃球的傳球、帶球突破、投籃、防守等,並告訴孩子基本的比賽規則。

要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選擇負荷較輕的運動,比如:跳橡皮筋、簡易體操、小球類。

3.督促孩子堅持鍛煉

可以幫孩子製定一個鍛煉計劃,明確鍛煉的目標、內容和時間,比如:規定每天早上6點鍾起床做操,下午放學後踢球半小時。

製定計劃要從孩子和家庭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使孩子樂於接受,自覺執行。對個別不喜歡運動的孩子需采取強製措施,督促他們外出活動,直至養成鍛煉的好習慣。

4.指導孩子科學鍛煉

為了有效預防超負荷運動傷害孩子,要為孩子安排合適的運動量。告訴孩子要注重身體的全麵發展,不但注意身體各部位的協調發展,也要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平衡等各項身體素質;既要獲得跑、跳、投擲等實用技能,也要培養果斷、機敏、勤奮、吃苦耐勞、大膽沉著的意誌品質。

5.以遊戲為主,強調活動的趣味性

在遊戲過程中,要讓孩子掌握走、跑、跳、遊泳、滾翻、抓握、投擲等基本技能。針對孩子身體發育的特點,媽媽可以讓孩子參加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籃球、遊泳等體育運動。由於兩三歲的孩子肌肉、韌帶、骨質和結締組織等均未發育成熟,因此,不宜過早進行肌肉負重的力量鍛煉。

七十二、送給孩子一個擴大鏡——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孩子的觀察往往不持久、不穩定,應采取各種方式加以引導,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使其觀察逐漸細致、完善起來。要引導他們有意識、自覺地進行觀察。

孩子天生對周圍的世界感興趣,作為媽媽,應該珍視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耐心地鼓勵他們用心觀察周圍事物,培養其觀察的興趣和習慣。可是,田田媽卻不這樣認為:

2歲半的田田左手拿著一杯水,右手拿著一支棒棒糖,喝一口水,吃一口糖,很開心。

突然,田田叫起來:“媽媽,你快來看啊!”

媽媽走過去問:“怎麼了?這麼大聲?”

“媽媽,你看我的糖長大了呢!”女兒把糖放在水裏,糖看起來大了很多。

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向女兒解釋這種折射的現象,隻好告訴她:“女兒,快把你的糖拿出來,一會兒會化沒了呢!”

“不!”田田一臉認真,“我要等它長得大大的再吃!”

孩子往往不能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媽媽應因勢利導,明確告訴他們應該看什麼,怎麼去看,從哪些方麵看,先看什麼,後看什麼;要引導他們有意識、自覺地觀察,指導他們由部分到整體、由粗到細、由表及裏地觀察。

小薇今年3歲,再過兩個月就要上幼兒園了。

為了培養女兒的觀察力,小薇媽經常會讓小薇觀察一些她感興趣的東西。小薇喜歡觀察的事情有很多,如小雞吃米、小貓玩球、小狗打架、小金魚遊泳等;她還喜歡觀察顏色鮮豔的東西,如孔雀開屏、花園裏的鮮花等……

小薇媽非常重視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和觸摸一些東西。如果家裏吃水果,她會讓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嚐,從而感知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

空閑的時候,小薇媽還會帶孩子到大自然裏去,認識大千世界。這時候,小薇會親眼看到破土而出的禾苗與小草,會親耳聽到優美動聽的蟬鳴鳥叫,會用自己的小手撫摸飽滿飄香的麥粒穀穗。

小薇喜歡玩沙子,小薇媽甚至還特意帶孩子去了一次海南。小薇切身體會到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多時候,她都能用眼睛看到“故事裏的事物”。

孩子的觀察往往不持久、不穩定,媽媽們應該像小薇媽一樣采取各種方式加以引導,讓他們感到事物新鮮有趣,情緒高漲;還應不時地向他們提出觀察任務,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使其觀察逐漸細致、完善起來。下麵就給各位媽媽介紹幾種具體的觀察方法:

1.帶著孩子觀察自然景觀

觀察大自然的千變萬化,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觀察興趣和能力。例如:

水:有小溪和大江,有清澈的和渾濁的;既可以結成冰,也可以化成汽;湖水結冰,海水不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