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心語媽晚上起來上廁所。這時候,她發現兒子臥室的燈居然還亮著。心語媽走過去,透過虛掩的門發現,兒子正穿著媽媽的絲襪,在地上走來走去……
一個小男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癖好呢?其實,如果孩子非常喜歡去觸摸某件東西,那就是他的觸感出現了問題。
1歲以後的孩子,已經學會了行走,雙手得到了“解放”,能夠從事更多的手工活動。這時的孩子好奇心強,已經具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對外部世界充滿著求知的欲望,因此,媽媽要為孩子營造感覺刺激豐富的生活環境,提供機會讓他們廣泛地接觸外麵的世界。
為了培養孩子的觸覺,媽媽經常會帶女兒走進大自然,不是讓她摸摸泥土、石塊,就是讓她摸摸樹幹、樹葉、小草、小動物的皮毛等各種純天然的東西。
為了增加玩的樂趣,媽媽還給女兒準備了一些揉泥巴的小玩具。每次隻要一玩這些,女兒都會開心地大笑起來。
觸覺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感覺之一,是人類通過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來接受外界的溫度、濕度、壓力、痛癢和物體質感等刺激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感覺,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探索環境的重要中介,更是保護身體免受傷害的重要防線,因此,要讓孩子感受不同的觸覺刺激。
1.使用不同的工具,讓孩子接受物體刺激
為了讓孩子接受不同的物體刺激,媽媽可以使用各種不同柔軟度的刷子,或不同質料的布,輕輕地摩擦孩子的四肢、背部,這樣做,可以強化、增加孩子的觸覺刺激;其次,還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質地不同的玩具,讓孩子抓握或者啃咬;再次,為了發展孩子的觸覺,可以充分利用家裏常用的一些用品,鼓勵孩子用小手摸一摸,用小腳丫踩一踩。
2.為地板穿上不同的外衣
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可以爬行的小環境,可以在地板上鋪上不同材質的墊子,比如塑膠、布料、木地板、蓬鬆棉等,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其觸覺的發育。如果有條件,可以在家裏設置一個球池,裏麵放上各種大小不一、軟硬度不一、粗糙度不一、材質不一的球,讓孩子在球池裏嬉戲玩耍。
3.經常撫摸孩子
媽媽可以在跟專業人士學習之後,按照一定的步驟給孩子做按摩或撫觸操等。平時,媽媽不僅要經常輕柔地捏捏撓撓孩子的小腳、小手、小耳朵、小臉,還要摸摸孩子的身體,更要根據孩子的大小以適當的力度將孩子抱在胸前……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促進孩子觸覺發育的方式。
4.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觸摸大自然
媽媽要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讓他摸摸泥土、石塊、樹幹、樹葉、小草、小動物的皮毛等各種純天然的東西。為了增加玩的樂趣,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玩沙戲水的小玩具。
5.給孩子準備一些顏料,多塗鴉
塗鴉,也是可以有效促進觸覺發育的一種好遊戲。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安全的顏料,讓孩子用自己的小手、小腳丫蘸顏料塗塗畫畫,這也是非常受孩子歡迎的。
七十、模仿力——引導訓練模仿力
一般來說,兩三歲的孩子都喜歡模仿他人。隻要循序漸進地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就能依照孩子個人的特質與能力給予他適當的刺激,提升他們的模仿能力。
3~6歲是開發孩子智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養成極佳模仿力的關鍵時期。可是,有些媽媽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晚上,吃過晚飯之後,媽媽帶著2歲半的兒子到街心公園玩。剛開始的時候,兒子還和媽媽並排走著,可是,過了一會兒,媽媽發現兒子落在了她的後麵。
媽媽轉過頭,看到兒子正在踩著她的影子前進。媽媽看了看兒子說:“有什麼好玩的,不就是影子嗎?快走!”
兒子不滿地趕上來,可是,隨著他們方位的變化,影子也轉化了位置。這次,影子出現在了媽媽的左邊,兒子興高采烈地跟著媽媽走著。可是,當媽媽發現他依然在踩影子的時候,生氣了。
很顯然,故事中的媽媽是不理解孩子的!
當孩子學會走路以後,戶外活動就會增多,所看所聞也會豐富起來。對於孩子好奇的人和事,特別是喜歡的人,他們都會主動去模仿。這時,媽媽千萬不能用嚴厲的語言來命令孩子“不要去模仿了”,而是應該用商量和誘導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模仿好的方麵;如果訓斥得過於嚴厲,就會加重孩子的恐懼。
小溪從1歲開始,就會主動模仿媽媽的動作和語言。從這個時候,媽媽就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習慣,盡可能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小溪會走路以後,經常會在戶外走動,所看所聞也漸漸增多。對於好奇的人和事,特別是喜歡的人,小溪都會主動去模仿。這時,媽媽一般都不會用嚴厲的語言來命令她,而是用商量和誘導的方式引導她去模仿好的方麵。
除此之外,媽媽還讓小溪學習和模仿特種車輛的喇叭聲,各種小動物的叫聲……如果小溪模仿不上來,媽媽就會給予正確的引導。
一般來說,兩三歲的孩子都喜歡模仿他人。可是,他們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喜歡被支配,總是追求獨立自主,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其實,隻要循序漸進地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就能夠依照孩子個人的特質與能力給予適當的刺激,提升他們的模仿能力。
孩子喜歡模仿說明孩子的觀察力比較強,喜歡獲得別人的認同,但是如果孩子每件事都模仿,而不自己動腦筋思考,凡事沒有主見,就應該引起媽媽的關注了。想要訓練孩子的模仿力,媽媽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著手。
1.排除孩子的情緒問題
一般情況下,受到情緒困擾的孩子,模仿力都非常差,即使能夠記憶下來也不會有彈性,這樣的記憶是強記,沒有發揮的空間。當孩子沒有任何困擾時,才能夠盡情地發揮他的創造力,才可以做出有效的模仿。
如果想鍛煉孩子的模仿力,媽媽就應該正視孩子的情緒問題,因為隻有排除其情緒上的障礙後,才能夠開始訓練他的模仿能力。
2.幫助孩子主動說出心裏的感受
試著幫孩子說出心裏的無力感,孩子就不會感到無助了。 比如,當媽媽帶著孩子外出,看到弱者時,不要和孩子說:“他好可憐喔!應該幫助他。”孩子的年齡畢竟還小,這樣咄咄逼人的態度隻會讓孩子倍感壓力。媽媽可以換個說法,將孩子的感受主動說出來:“寶貝,你覺得他好可憐,但是卻不知道怎麼辦,對不對?媽媽了解你的感受。”
3.引導孩子與媽媽互動
如果孩子沒完沒了地講話,甚至還說出很多沒有意義的話語,這就表示孩子已經在胡思亂想了,已經把自己框在自我世界中了。這種單向的學習,和你來我往的模仿力比較起來,是落後的、消極的。媽媽完全可以導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和你互動。 比如:當孩子看著聳立的高樓說“好高氨時,你可以嚐試著和他說:“對啊!101大樓,好高喔!”而不是叫他馬上停止。
媽媽要先了解孩子在想什麼,誘使孩子與你互動、模仿你,而後給予回應。
接著再引導他繼續模仿,幾次之後就能成為孩子比較長久的記憶。
4.慢下來聽聽孩子的說法
如果媽媽能夠進入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位置去思考他在想什麼,就能知道孩子處在哪個層級,之後也就能根據他的能力予以適當的引導。
想要訓練孩子的模仿力,最需注意的就是放慢速度,聽聽孩子在說些什麼。模仿並不是要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試著慢下來。如果孩子一直漫無目的地轉動眼珠,也不要製止他,可以對孩子說:“咦!這個圓圓亮亮的東西,可不可以拿來當鏡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