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相聲的,需要一個捧哏一個逗哏一樣,德國特使這個時候做的事情,就好像是一個捧哏的角色。
孫方看了一眼德國特使,然後冷冷的哼了一聲,然後繼續開始就大明帝國的海軍戰艦與對方討價還價。
實際上雙方都有需要投鼠忌器的地方——英國人怕大明帝國的岸基飛機,大明帝國怕英國和錫蘭的登陸作戰。
要知道大明帝國海軍已經沒有能夠參與反擊的艦隊了,剩下的戰艦不是要拱衛京畿,就是無法集中起來作戰。
雖然隨著大明帝國的俯衝轟炸機逐漸調回本土,還有新的雷公1型俯衝轟炸機服役,南部海域已經不太怕英國人的戰列艦襲擊了。
可如果對方把攻擊重點從威脅大明帝國沿海的重要城市,轉移到攻擊大明帝國控製的海島,那結果也不是大明帝國希望看見的。
所以,權衡再三,大明帝國高層也認為,此時此刻與對方談出一個條約來,實現永久的和平,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孫方固然身後有壓力,英國特使布朗身後也有很多掣肘。一方麵就是壓製大明帝國的聯盟本身內部就存在矛盾,另一方麵英國自己也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太多的東西。
僅僅算戰列艦,英國海軍就有兩艘被擊沉,兩艘被重傷。巨人號和聖文森特號兩艘戰列艦負傷,魯莽號和科林伍德號戰列艦沉沒。
這個損失雖然並沒有動搖大英帝國的七海霸主地位,可依舊還是讓人肉疼的。英國希望通過一次外交勝利,避免今後再一次出現類似的問題。
英國也在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看出了世界反明聯盟的破碎,也看出了舊有體係下壓製大明帝國的艱難。
大明帝國征伐世界失敗,雖然看上去損失慘重並且退回到了亞洲區域。可它的體積依舊龐大,底蘊依舊深厚。
而戰略退卻也讓大明帝國獲得了難得的戰略空間,大英帝國強大的海軍隻能麵對當年大明帝國海軍麵臨的窘境。
距離本土太遠,讓海軍艦隊這種全球部署的兵種被削弱了力量。大明帝國在家門口作戰,帶給英國海軍的壓力可想而知。
如果再有一次遠東附近的海戰,英國將無法保證自己海軍的技術和戰術依舊能夠壓倒大明帝國——這才是英國人真正擔心的事情。
遠征東南亞,這一次勝利完全依靠的是英國在內燃機上的巨大優勢。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然這種優勢已經被逐漸的追趕上了。
楚與之號戰列艦的下水,表麵上來看,隻是大明帝國重建海軍的第一步,可深入了解,這就是大明帝國在最新式戰列艦技術上躍進的集中表現。
要是英國默許大明帝國不受任何限製的建造這種新式的戰列艦,那麼在十年之後,大明帝國的戰列艦質量,將和英國相差無幾!
可是,已經見識了大明帝國楚與之等海軍將領戰術的英國海軍,已經感受到了大明帝國海軍的強大——這可是世界第二海軍,當然不是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