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地區;居巢,今安徽壽縣東南。
[46]闔閭城,後稱姑蘇,今蘇州城。
[47]柏舉,今湖北麻城東部。
[48]繁陽,今河南新蔡北部。
[49]郡城,今湖北宜城東南。
[50]彭蠡澤,古代長江大湖泊之一,在今九江區域。
[51]安陸水麵,古代雲夢澤東部,當在今武漢區域。
[52]昭關,今安徽含山北部的小峴山地區。
[53]陽周,今陝北綏德以西,當時是秦長城的要塞。
[54]雲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部,當時有要塞城堡,後有雲中郡。
[55]白於山,今陝北靖邊與吳旗之間的山地,秦長城沿此山北進。
[56]《齊民要術·種蒜》載:小蒜為中原固有,大蒜乃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帶回。
[57]桔槔,春秋早期已經開始使用的杠杆式汲水工具。北方某些地區現在仍可見到,呼為“秤杆”。
[58]朝(zhāo)歌,殷商後期都城,在今河南淇縣。
[59]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60]諡法,古代開創的死後追認製度,主要適用於國君與權臣,根據死者功業與為政特點確定名號。
[61]黃池,在今河南省封丘西南。
[62]黃城,今河南內黃西部。
[63]夷陵,今宜昌地區的山地。
[64]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
[65]宜陽,戰國時韓國設宜陽邑,在洛水中遊,今洛陽西南。
[66]桃林塞,春秋戰國時為要塞城堡,東漢設為潼關,在今潼關縣境內。
[67]三門大峽穀,即今黃河三門峽,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與山西平陸縣間。
[68]晉陽,今山西太原地區。
[69]雁門塞,當時的軍事隘口,即後來的雁門關。
[70]戰國時趙國、韓國各有上黨郡,後來韓上黨歸並趙國,治所壺關(今山西壺關以北)。
[71]甕城,古代較大城堡在主要城門旁修建的屯兵、誘敵場所,四周城牆,形似天井大甕,謂之甕城。
[72]古星象家認為,北鬥星既是天帝之車“運於中央,臨製四鄉”,又在不同季節的不同時分指向不同分野,其光芒的明暗強弱,預示著分野之際的災異禍福。北鬥七星分別是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玉衡”是北鬥第五星,與“天帝”(天權星)相連。
[73]梁惠王,即魏惠王,因魏國遷都大梁而產生的當時稱謂。
[74]鎰,戰國重量單位,一鎰合二十兩,千鎰即兩萬兩。
[75]荼,先秦時對“茶”的稱謂之一。
[76]河內,與“河外”相對,指黃河東折後的南岸平原;河外指北岸平原。
[77]水工,先秦時代對治水專家的稱謂,並非一般的工匠。
[78]這些遊俠都是戰國中期之前的遊俠,戰國中後期還有諸多著名遊俠,但在張儀之後,是未提及。
[79]執圭,楚國的第三級高爵,僅次於君、侯。
[80]大司馬,執掌全國軍事行政,同中原戰國的國尉職權。
[81]女陽,見《水經注》,亦做汝陽,今河南周口市西南。
[82]左尹,即令尹副職。楚國令尹即是丞相,副職為左尹、右尹。戰國尚左,左在右前。
[83]門客,春秋戰國時期貴族權臣私家聚養的士人,即所謂“養士”,主要為權臣謀劃利益並付諸實施。
[84]舍人,戰國時期貴族權臣的家臣稱謂,有才能的門客一般都是舍人,具體職責臨事而定。
[85]白身,指身無官職的布衣之士。
[86]《禮記》載:天子之死為“崩”,諸侯國君之死為“薨”,戰國相同。
[87]虞人,西周時掌管天下山林水麵的官員,本稱“虞”,春秋戰國稱“虞人”。
[88]虎牢關,在秦末置縣,即城皋縣,遺址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
[89]行人寺,戰國時秦國職掌外事的官署,長官稱“行人”,隸屬丞相府。
[90]禦書,燕國掌管國君文書的官員,相當於秦國的長史,也就是國君秘書長。
[91]宮門司馬,齊國掌管宮門警衛的官吏。
[92]薑齊,春秋時代以薑氏為國君的齊國;田齊,戰國時代以田氏為國君的齊國。後者乃政變奪權。
[93]小蔥為中國固有,大蔥為西漢後由西域傳入。
[94]鄉導,春秋戰國對領路鄉民的稱謂,即今人說的向導。
[95]鴞,古人對貓頭鷹的叫法。
[96]斛,古代糧食單位,戰國時一斛十鬥,一鬥十到三十斤不等。
[97]司正,春秋諸侯國執掌禮儀的官員。燕國為老諸侯國,保留了許多舊官職,此為其一。